张连洁 吉林师范大学
2018年底,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报道称,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可以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在“互联网+教育”如火如荼和人工智能裹挟前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尝试从新建构主义理论角度予以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起,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席卷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术领域。其核心思想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由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一定的交流、协作等方式意义建构新理解的过程,其中传递的知识内容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情境性。
新建构主义是因应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对经典建构主义进行理论完善与创新的产物。面对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等新挑战,2011年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率先提出新建构主义[1]理论命题,引起了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讨论。
1.新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的目标[2]。新建构主义主要蕴含了三层含义: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进行个人知识建构;强调知识创新;提倡知识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大众思维方式、阅读方式、信息获取的改变,互联网的存在如同蜘蛛网,以点结面,将以往条缕分明的信息按关联逻辑形成错综复杂的大网,使得“规规矩矩”成长起来的信息处理者难以在平行的大脑内构建完整的网。
2.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3]与学习策略[2]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承认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基础上,王竹立教授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和知识嫁接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联想的过程。王教授强调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认为教育教学是知识嫁接过程,经历对接—融合—创新三个阶段,他用果树嫁接类比知识嫁接过程,指出嫁接成功与否在于知识结构之间亲和力大小,只有正确的“对接”才能建构正确的理解,在自嫁接过程中要重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减少学习者的盲目尝试,最后借由学习者的联想,对知识进行个性化重构。
为应对知识碎片化的挑战、同时为满足创新知识的需求,新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策略。零存整取学习策略:新建构主义将网络比作虚拟的知识银行,而将网络上的知识比喻成货币,学习者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创造性重构等阶段,将碎片化的网络知识整合为创新知识,一次性将知识全部提取出来。隐性知识挖掘策略:通过内读法和深谈法,对个人和组织的隐形知识进行深度剖析、思考,辅之以不断的写作和深刻的洞察,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包容性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区别于批判思维和平行思维,让碎片化信息得以融会贯通,使零存整取策略更加容易操作。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一种立体的、非线性的认知方式,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思想、情意、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专业自我的过程,即是从一名新手教师经过知能、情意等不断提高与完善转化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是基于教师个体,满足教师自我需求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自觉是前提,而起到支持作用的则是教师对于信息的处理与转化能力,而新建构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之不再囿于传统发展方式,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贯穿职业生涯,但现今发展往往忽视教师个性,教师个体的自我管理也比较随意,对互联网时代知识、理念、能力的不断变化出现适应困难。从学习资源上,现今处于信息超载的网络时代,不再有信息闭塞的烦恼,但紧随其后的是滥竽充数,信息量剧增也伴随着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让急于改变自我的教师无从选择;从学习形式上,教师个体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同行交流与自我反思中,并依托于在职培训。而目前多数教师培训活动、课程基本流于形式,教师培训目标主观预设,培训方法单一,无法体现教师的个体专业化需求[4]。很多教师将培训视作学校任务,甚至是离开繁重工作的短暂休息,在培训过程中随波逐流,使得培训达不到预设的回报率;从学习时间上,互联网繁荣以后,信息高速传播,人们有了在闲散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行为。这一行为的优势在于它使大众实现对时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是碎片化同样会造成对知识理解和体系构建的片面化,不利于整体理解,容易限制学习者的视野。
从理论角度,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适应性发展,更加强调对于现今情境的融合,它是建构主义在当前时代的新萌芽,对于网络化学习模式和个人知识储备与管理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更加方便实现隐性学习、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等。从实践角度,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知识管理是个体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所见、所闻、所知的东西转化为个性化知识,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完善其自身的教育行为,随着知识技能的质变而慢慢形成专业自我。
新建构主义理论在非正式学习和知识管理中起效较大,可以从资源整合和信息处理角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5]。网络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碎片化趋势不可逆转,这就要求学习者培养出相应的阅读习惯,以及筛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新建构主义角度而言,信息储备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而知识联想,挖掘隐性知识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碎片化阅读过程中信息纷繁复杂,作为信息享用者和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取出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如同阅读过程中的书摘、注解,整理到特定的地方,以周为单位或日为单位对近期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和再次加工。以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喜欢将摘抄或注解记录在本子上,这在后期搜索中有一定困难,而信息化工具能够克服这一障碍,数据空间大,检索便捷,以移动app为例,现今移动应用程序使用便捷,并且具有云端存储和多端登陆的特征,这样便于后期阅读和整理,例如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萝卜书摘等工具,都可以进行“随手记”。最重要的是进行定期信息整合,实现零存整取,让知识的树冠愈加繁茂。碎片化信息的阅读多发生短时记忆,存储时间有限,如果不加以整合,就如同无根浮萍,没有关联的支点,最终会成为永久性遗忘的一部分。
互联网带来知识结构、阅读行为的变化,网页以超链接形式存在,每个词条都会转入新的网页,带来信息的无限可能,线性思维不再满足这种蜘蛛网式的信息结构,这要求教师具有智能化的眼光,从新建构主义角度而言,以“我”为核心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强调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以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行思考。同时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客体,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教师自身的素养必然要有所提高。对待知识要在继承之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去伪存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进行包容性思考,使碎片信息融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转型。
教师身上有多种角色,这就意味着时间的投入,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进行高效利用,才能有高产出。首先,可以做好时间规划,将任务分块,其次将零散时间集中起来利用,最后,做好集中与分散的配合,劳逸结合,避免由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依据工作和生活平衡理论,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之间是存在边界的,个体通过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转换,完成不同的角色任务以获取满足感和平衡感,个体将工作和生活分割的越清晰,越容易减少相互之间的渗透性(比如情绪)。[6]
教师要养成数据处理意识,对实践和科研中产生的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并分析处理,形成自己的资源“数据库”,日常生活中富于观察和思考,将教学过程和学生作为自己的数据资源,对此进行分析和批判,选择有用资源服务于自身科研和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使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