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胡百精指出危机传播是一个对话与公共讨论的过程。在危机情境下,事实层面的事态应对与损害控制、价值层面的道德救赎与意义重构,皆仰赖于多元主体的对话、讨论和协商。[1]
在社会高速发展下,危机传播对危机事件后续的发展和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官方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是危机传播的一个关键桥梁。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XX爆炸事故为例,综合分析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官方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对危机传播的作用。
2019年3月21日,某公司发生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事件最终造成78人死亡和566人受伤。XX爆炸死伤人数多、事故原因敏感、影响范围大,但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媒体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公众理解,没有负面意见,可以作为在官方与公众互动中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
所谓系统性地解决危机,其结构性的要素有三:政府、媒体、公众,其中媒体充当公共领域。缺少任何一方的深度互动,治理总是残缺且不可靠的。[2]
在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中,“政府出面”和“媒体互动”两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通过二者之间的互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报道的时新性。二者的互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多部门矩阵联动,以密集信息发布占领舆论场
政府和媒体选择矩阵联动,通过各级政务新媒体传递权威声音,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故信息。政府与主流权威媒体的积极互动,有效消除谣言。
事故发生五小时内,江苏消防、江苏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盐城发布等五个官方微博均发布通报微博、作出反应。
2.第一时间跟踪报道 满足公众知情权
由政府和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在事发不到两小时进行首次通报,盐城市政府官微@盐城发布转发@盐城晚报的微博,公告XX爆炸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范围以及处理情况。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把握舆论导向。
3.政府每日跟进 不讳人祸
政府在对待突发事件的传播态度是“堵”不如“疏”,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公众说明情况,提供自己掌握的真实信息,接受媒体的监督。
盐城市政府接连四天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组织专家,提供材料,详细解说事故原因,积极主动地引导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自己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在重大安全事故面前,公众的好奇心和知情欲巨大,渴望了解事件背后深层的原因以及事后处理的细节。媒体通过报道对政府、企业进行舆论监督,提高公信力。
1.主流媒体发布观点 做好舆论监督角色
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不仅要报道新进发生的事实,更要做好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角色。如《人民日报》以《响水爆炸,一查到底》为题旗帜鲜明地做出报道,稳定了人心,廓清了舆论场。
2.本地媒体公开情况 避免异地监督
事发一个小时后,《盐城晚报》官微发布新闻快讯,对爆炸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解释。在3月21—3月28日期间,共计发布73条相关微博,对事件情况最新通报。报道内容包括伤亡人数、医疗队伍、空气环境、房屋修缮、辟谣等方面。让盐城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爆炸事件的后续信息
除了做好信息通告的工作,官方还要积极了解公众的其他需求,稳定民心。
1.保障生活环境
当日晚间,@盐城发布 发出消息,明确事故地点下游没有饮用水源,群众用水安全不受影响;@江苏生态环境微博,公布爆炸后不同时间节点的环境应急监测结果,显示空气属于正常状态。
2.政府事后问责、企业整改
江苏省政府于4月1日出台《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大幅缩减省内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数量,提出江苏全省到2020年将化工企业减少7成,化工园区减少至20家。
此次事件,政府与媒体处于积极主动的一方,面对事实不逃避、不隐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形成正向舆论[3]。
政府与媒体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要以公众需求作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府甄别把关优质内容提交给媒体,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上下情互传”、反映民意,帮助政府化解社会危机。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实现双赢。
从传播途径来看,官方在事件发生两小时出面回应,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转发、评论不断往返,加强了正向回音室效应,避免用户的错觉真实效应带来的误解。
事件发生后,盐城市相关媒体便开始对事件进行报道,确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观点,满足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提升传播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