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展演与修身之术

2019-03-22 17:01:25王龚雪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舞蹈艺术

王龚雪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在一次学习经历中,我偶然接触到了一位老师。老师沉醉于古诗词吟诵,深沉浑厚的吟唱经常博得同学们阵阵的掌声。对此老师十分不解,在他看来,这些行为模式并不是以博得掌声为目的,其追求的境界是身心的修炼。从我们的思维方式来看,面对老师精彩的表演,掌声是我们表达心情的最好方式。因此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思维中最根深蒂固的“表演”定势。这让我突发感想,或许我们现在的舞蹈艺术正是在“展现”的语境中慢慢失去了其本身的含义。那么“展演”中的舞蹈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一、舞仪的改变

“所有的舞仪都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可以将过去与今天重新连接起来,并以集体的活动去引导团体的、族群的、民族的甚至人类的集体记忆。一旦舞仪被截取程序,那么它就会消解或者灭亡。”(1)然而,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展演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更集中的呈现给观众,舞蹈所依赖的舞仪早以打破,不仅许多舞蹈在表演时间、表演空间“毫无禁忌”,还加入了许多竞技的成分。让原本各自具有不同意义的舞蹈,放在一个层面“展演”,为了博得观众的掌声,“拿来主义”、“炫技”层出不穷。在华丽的外表下满足了观众视觉盛宴,诚然,这样的艺术形式,只能是短暂的冲击。回味之后却觉得因没有内在的意义而变得毫无生命力。

虽然许多的民间艺术不可能永久的被封存在村落田间。不可否认,展演是中国多数乡土文化都不可回避的情景之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展演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展演中舞仪的改变是否破坏了原本符号的意义还需要深入探究。因此,存在展演情景中的民间艺术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形态的完整性。其次,在展演语境中加入了竞争的机制无疑是对传统艺术形态的人为破坏。为了突出视觉效果,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民间艺人们必然要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从而对原本艺术形态进行改变。因此,政府展演更应该呼吁民间艺术用原本的形态展示。不可因为人为的因素造成流传千年的艺术形态发生变化。当政府展演对民间艺术投放更多关怀的时候,民间艺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和熟悉。

二、情感体验的变化

古人艺术的绵延流长在于并不以展演为目的,不为讨好任何人,只为修身之术,为自己内心得到满足。每每想到曾经遇到的这位老师忘我陶醉吟诵的画面,都不免使我对当今舞蹈界发出感慨。在视觉盛宴的华丽外表下,在“宏大”“祥和”的主题背后,舞蹈艺术追求的精神需求在又在哪里?在信息发达、文化多样、时尚现代的今天,然而却为所有的舞蹈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为何老师的浅浅吟诵就足以打动我们,而往往我们使出全身力气的舞蹈,却让人感到单板无趣。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我想就在于老师所表达的吟诵艺术,是发自肺腑,自然而然的流露。此刻的他并没有去想着要如何表演,更没有意识他的表演是否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吟诵对于他而言,是自我的修炼,自我的完善,自我的体会。这种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情感,真实感人。而这点正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在曾经的采风中,我见到过许多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跑帷子”是河南汤阴县一带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活动。气势宏伟、变幻莫测、结构严谨、道具独特,因舞者手持近两米长的帷子以跑“相生八卦阵”等各种场图而舞所以得名“跑帷子”。虽然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土里土气”的“跑帷子”不够时尚,也不夺人眼球,但村民虔诚的内心,朴实的表演,更让人感受到从内而外迸发的生命力。对于舞台艺术表演而言,修身同样是感动观众的基础。杨丽萍老师的舞蹈艺术之所以打动观众,在于她对于舞蹈投入了最纯真的体验。正是对于舞蹈没有杂质的纯净态度,自我修炼式的升华,才能使身心融为一体,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舞蹈是有灵魂的。

三、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民间艺术而言,流传千年的文化积淀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我们的保护要从完整性的原则出发。其次,对于舞台艺术而言,我们更要用修身的态度去学舞、练舞、研舞。当我们不再去追求表面的浮华,带着信仰投入到艺术的创作、表演、研究的过程中时,才能去真正探寻到艺术的真谛,我们也才能真正收获内心的充实。

注释:

(1) 刘建 张素琴 吴宏兰《舞与神的身体对话》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34页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舞蹈艺术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纸的艺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湛江文学(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我和舞蹈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