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鸿敏 东莞日报社
所谓的全媒体,就是指新闻媒体行业将各种不同的新闻信息通过图像、音频以及文字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利用报纸、杂志以及影视等不同的载体,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实现交互式的媒体传播方式,以此将真实的信息呈现给广大群众。换句话而言,全媒体就是把传统的新闻媒体与当下信息化的网络新闻媒体传播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整合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手段,以此来向人们传播不同的新闻信息,这样也使得不同用户对于新闻信息的不同需求得以满足,使得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载体来浏览观看自己需要的信息[1]。
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解读者,并且发布形式多样化,相较于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广播、报纸以及书刊,时政新闻的传播以及相关解读内容的传播速度显著提升。相较于前全媒体时代,在表述和表达方法上,超脱于传统的文字直播和配图的形式,而是更多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产生吸睛效果。
从受众需求上来看,事实上无论对于哪个媒体时代,当新闻量提高时,受众的选择权都较为有限,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的“灌输性”体现更为明显,信息量的空前暴涨使得受众的真实需求被容易为媒体忽略。对于传播方式和载体,新媒体包括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两种形式,受众有了选择余地。对于传播内容,线上传播中的时政新闻中,不同的平台倾向不同,无论内容选题还是报道风格,都是呈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是全媒体时代下特有的媒体性格或平台风格。
在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中,从当前的社会学标准来看,精英用户群体通常为功成名就的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他们往往是高学历人员,拥有一定的财富,社会地位较高。在全媒体时代,这个群体虽然也会主动或被动接收大量的时政新闻,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类用户对来自互联网渠道的碎片化时政新闻兴趣通常较低,原因为互联网的时政新闻鲜有成体系化的新闻报道内容,并且由于新闻发布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获取的信息存在失真。相比之下,他们更为关注的媒体,是能提供更大原创性权威性系统性信息的权传统媒体及其相应的新媒体平台。
另外在社会学中,对精英用户群体的定义还包括学术研究人群,这类人员对学术性期刊、论文的需求量重大,尤其是对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新型技术和理念的发展速度迅猛,国内外的所有研究人员要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的研究成果,这类人员反而依赖互联网观看时政新闻,但是通常浏览时间较短,可以说这种方式更多为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时,对时政新闻的一种不经意浏览,或者更多为出于网络查阅资料的习惯。
中坚用户群体具备精英群体的某些属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准精英群体。他们是社会中上层阶层。这一群体的构成更为复杂,涵盖社会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大量的高等院校学生。因此,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对时政新闻的兴趣存在很大不同,而且,对时政新闻的获取方式两级分化较为严重。
对于步入社会的中坚用户来说,从政以及从商的人员是时政新闻来源主要为报纸、广播行为以及书刊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学术研究类的中坚用户来说,更倾向于全媒体和传统媒体,信息接收方式为从互联网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通过传统媒体了解事件的具体经过,这类人员对碎片化时政新闻的了解兴趣相对较低。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对时政新闻的了解来源基本完全为新媒体模式,但是对于各类政策性内容来说,其更倾向于前全媒体时期的事件发布方式,这类群体对时政新闻的了解热情最低,并且女性的热情要普遍低于男性。
对于时政新闻来说,大众用户群体为新闻事件了解的最广泛群体。
从新闻的传播形式和路径来看,这类人员为网络新闻转发频率最高的人群,并且其热情于对相关新闻事件品头论足,并且热情于拍摄时间较长的短视频“澄清”或“解读”新闻事件,意图提高个人知名度,可以说,新媒体时期网络风气下降的最核心原因为这类用户群的数量逐渐增加。
通过上述对全媒体时代的分析,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体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于精英用户群体来说,虽然全媒体时期提高了新闻的获取便利性,但媒体应加强原创性权威性系统性内容的生产,尤其要注重走产品精品化和高端化道路,塑造媒体属性和性格,提高这类用户群体的忠诚度和信息获得感。对于中坚用户群体来说,新闻的获取方式差异性较大,不同行业、年龄段的人群钟情的方式不同,重点加强内容的系统性构造和时政新闻知识性解构,增强信息的思辨度,新媒体产品则要加强阅读的快捷性和便捷度。而对最广泛的大众用户群体,要重点做好信息的及时传播,实现正本清源的目的,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