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丹 四川教育电视台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包括脚本、拍摄、录音及剪辑等环节,每个制作环节的细节掌控是提升电视专题片的关键。有些节目组为了节约经费、提高制作效率,会在制作环节中大量使用科学技术,虽然能增强电视专题片的视觉冲击,营造更具观赏性的画面,但是缺乏对细节的协调与把握,节目内容经不起推敲。
在电视专题片制作中,制作细节的把握可提升电视专题片的质量,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丰富节目内容,不同题材的电视专题片面对的受众不同,节目组需结合受众的诉求,规划制作细节,丰富节目内容,使其更符合受众的观赏期望;第二,凸显人物形象,在电视专题片制作中,对细节的把握可从多角度展示人物,凸显人物形象,增强节目效果,如新疆昌吉电视台播出的《大海一样的深情》专题片中,节目组通过主人公踱步等待老人手术、宽慰老人家属、将病房窗帘合拢等细节,凸显出援疆干部关爱群众、朴实细心的形象;第三,渲染环境氛围,节目组可通过音乐、字幕等细节的应用,为观众呈现出立体的画卷,可引发情感共鸣,渲染环境氛围;第四,深化节目内涵,制作细节的把握可在细微处呈现专题片的主题,打动人心,深化节目内涵[1]。
艺术源于生活,节目组在制作电视专题片时,可在细节把握中贴近群众生活,使群众在观看中感同身受,提升节目深度,引发观众共鸣。同时,贴近群众生活的细节把握,可改变传统电视专题片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现状。在呈现生活场景时,节目组需配以平易近人的解说词,严禁使用华丽的辞藻,按照娓娓道来的口吻,向观众介绍场景内容。但解说词不可过于冗长,影响观众观赏效果,秩序呼应画面即可。
以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人间世》为例,节目组将医院作为拍摄地点,通过医患双方在生死中的抉择,呈现真实的“人间世”。在日常生活中,生老病死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该专题片向观众展示了医院在面对生死时无力回天的场景,使观众直面事实的残酷,对比专题片中医生和患者的乐观态度,向观众传达生命诚可贵的价值观。在专题片的第一期,节目组邀请小病患作为解说人,通过童真的语言表述病痛的残忍和自身对生命的热爱,用真实的感情和场景打动人心,使观众体会生命的美好。
在电视专题片中,节目组设置的细节有多个,不同细节间的有效衔接,是保障专题片完整性和流畅性的关键。就此,节目组在制作专题片时,需结合专题片传递的理念与价值,有目的地穿插细节,使节目主题鲜明、逻辑清晰。以英国广播电视台制作的《蓝色星球》专题片为例,节目组从热带到极地、从岸边到深海,向观众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海洋景观与海底生物。该专题片共两季,在我国豆瓣评分分别为9.6和9.8,可见,该专题片受到我国观众的广泛喜爱。而《蓝色星球》大受欢迎的关键就在于导演对细节的把握,海洋景观和海底生物数之不尽,节目组可拍摄的素材千千万万,节目组通过拍摄素材、后期剪辑、背景音乐和解说等细节的有效衔接,为观众呈现出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
例如,在《蓝色星球2》的第一集中, 导演在同一片海洋中,向观众呈现了8个故事。导演通过解说词和画面衔接瓶鼻海豚、猪齿鱼等海洋生物的故事,直到最后海象妈妈带领海象宝宝找栖身之地的故事,导演在结尾写到:“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未来将会怎样。”就此,观众可联想到两极海冰融化、海洋遍布垃圾的场景,回想前几个故事中或可爱、或惊奇的海底生物,激发观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可见,通过多种细节的衔接,凸显专题片的主题,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是专题片成功的秘诀。
在电视专题片制作中,节目组对细节的把握可通过某些亮点细节的刻画来实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就该细节对整个专题片的内容进行思考,实现专题片追求历史、文化及社会价值的目标。针对不同题材的专题片,节目组采用的亮点细节刻画方式有所差异。对于人物专题片,可采用人物照片、视频展示的方式刻画亮点细节;对于人文专题片,可通过风土人情、背景音乐的配合,刻画亮点细节;对于事件专题片,可通过事件发生背景的解说,刻画亮点细节。
以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节目组在刻画亮点细节时,采用的方法和技巧较为多样,值得借鉴学习。节目组通过高清设备展示食物的细节,配以相关的人物故事,提升节目的表现力。同时,节目组通过简洁的解说词,用于讲解、补充及强化节目内容,可衔接不同细节,提炼节目主题;通过节目背景音乐和食物自然声音的融合,呈现出我国底蕴深厚的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的合理设置,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凸显节目内涵。例如,在拍摄卓玛和妈妈上山采松茸的场景时,节目组并未邀请卓玛和妈妈讲述采松茸的难度,而是在剪辑将镜头连接到陡峭山壁中,侧面呈现出采松茸的艰难,配以相应的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引发观众的共鸣[2]。
综上所述,电视专题制作细节在呈现节目内容、人物、氛围和内涵方面有显著优势,需受到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电视节目组需贴近群众生活,合理选择节目素材,注重专题片中细节的有效衔接与亮点细节的呈现,使电视专题片值得深度推敲,实现追求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