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开展的互动游戏。亲子游戏以全方位开发孩子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力、社交等多种能力为目的,旨在帮助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要把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基于文件精神,我们牢牢抓住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的契机,将其作为家园共育、幼儿园服务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不断提升家园共育的质效。
随着对亲子游戏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目光转向“家园共育的平等关系”上来。我们认真思考幼儿园该采取何种管理与专业渗透的方式,在秉承亲子游戏家园共育尊重、平等、合作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工作模式、丰富实施途径等方式,优化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提升研究的有效性,我们编制了《幼儿园家庭及教师关于亲子游戏资源开发的调查问卷》,了解家长与教师在亲子游戏活动中的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等状况。我们选取了幼儿园大中小各年龄段195个家庭及28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参与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16份,其中家庭问卷190份,教师问卷26份。问卷题目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有单选和多选之分,主要内容包含幼儿园3—6岁幼儿亲子游戏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开发两部分。我们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归纳,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及分析,初步梳理了如下调查结果。
1.教师、家长对亲子游戏的基本态度
绝大部分家长对亲子游戏持认可态度,其中40%的家长认为亲子游戏活动非常重要,55%的家长认为亲子游戏活动重要,这与近年来整个幼教界及早教部门的宣传教育不无关系。98%的教师认为亲子游戏非常重要,这也反映出幼教从业人员的专业观念与素质。
在家庭亲子游戏的参与人员及参与态度以及家长、教师对于亲子游戏作用认识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亲子游戏中参与最多的组合是妈妈与孩子,占比为66%,最少的是爸爸与孩子,仅占15%。在家长对于亲子游戏作用的认识方面,有92%的家长认为亲子游戏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身体、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虽然家长们知道亲子游戏对幼儿各方面发展能起到很重要作用,但在认识与实际行为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当中仍然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缺席家庭亲子游戏活动。
基于工作岗位和专业的因素,教师们对于亲子游戏作用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也有部分教师认为亲子游戏具有娱乐作用。可见,对于亲子游戏的作用,教师们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
对于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家长参与态度的调查,78%的家长选择有时间会参加,22%的家长表示肯定会参加。也就是说,所有的家长都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但由于工作或其它原因,不一定每次亲子活动都能到场。这组数据反映出家长在幼儿教育观念方面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表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游戏活动内容、形式等是否对家长有吸引力、是否对幼儿有帮助,会影响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家长在亲子游戏中承担的角色、任务
在对“游戏中的角色及游戏参与环节”的调查中,50%的家长认为自己在亲子游戏中承担了玩伴与指导者的角色,30%的家长认为自己是玩伴、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还有小部分家长则认为自己是玩伴与观察者。调查显示,所有家长都会和孩子一同参与游戏,比较多的家长还会指导幼儿游戏,甚至有的还能做到主动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虽然这样的家长不多,但数据表明还是存在有这样意识的家长。
在亲子游戏活动策划、准备、组织等环节,“家长参与”的统计数据分别为22%、68%、10%,说明家长参与的游戏环节主要集中在游戏用具及环境创设等准备环节。调查显示,家长参与亲子游戏活动的环节及态度、行为表现等与家长个人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性格、特长爱好都有关系。
3.教师在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中的认识与做法
调查显示,所有的教师都能认识到亲子游戏对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认同其增进亲子间关系、丰富幼儿园课程形式和提升家长指导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将幼儿园亲子游戏作为家园联结的纽带,还将其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能够影响幼儿成长的隐性教育因素。
在幼儿园亲子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选择自己来设计与组织园级或班级亲子游戏活动,有32%的教师会采取收集家长意见后制订或与部分家长共同制订游戏方案,34%的教师会请家长协助组织或交由家长组织。从数据可见家长在其中参与的程度不够深入,分析其原因,有家长方面的,如家长素质或能力达不到组织亲子游戏活动的要求;也有教师方面的,如教师或园所对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的引导、教育、感染还不够。
1.家庭亲子游戏
(1)游戏频率、时间及内容。大部分家庭在亲子游戏的频率及时间上趋于中间水平,56%的家庭每周开展亲子游戏5~8次,48%的家庭每次亲子游戏时间为16~30分钟,40%的家庭每次亲子游戏时间为5~15分钟。在家庭亲子游戏活动内容方面,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游戏内容为娱乐游戏,其次为智力游戏、体育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可见,家长们虽然会选择不同类别的游戏活动,但多以娱乐、锻炼身心为主,缺乏总体规划。出现这种情况源于大多数家长缺乏系统的幼教知识与活动经验,所以他们无法像幼儿园一样对家庭亲子游戏进行系统规划。
(2)游戏玩具与场所。85%的家庭会以购买和物品替代的方式选择幼儿玩具,13%的家长能够以自制和购买为幼儿玩具主要来源。家庭亲子游戏活动最多的场所是家庭和社区,占到62%,其次是其他小朋友家或公园及游乐场所。分析本组数据的成因,有可能是有的家长缺乏为幼儿制作玩具的能力,或不知道什么样的玩具适合幼儿的需要;也有可能是有些家长因职业、性格、家庭背景及幼教理念的关系,导致幼儿能外出游戏活动的时间少,出游的机会也不多。
2.幼儿园亲子游戏
(1)游戏的内容、地点及组织形式。幼儿园亲子游戏内容以体育类居多,为48%,其次为社会实践类,占32%,科学类、艺术、语言类占比较少,分别为4%、10%、6%。幼儿园亲子游戏内容或主题的产生源于节日、季节、社会热点的占到74%,源于家长建议的为3%。在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地点和形式的调查中显示,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地点以园内居多,游戏形式则为全园、班级活动居多,二者占了80%,同年龄段或家庭亲子小组游戏较少,仅占20%。可见,目前幼儿园亲子游戏的主要选择权仍然在老师手上,亲子游戏更多的是以老师意向为主,由他们根据需要选择游戏内容、形式及地点,而家长参与得不多。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家长素质、能力不足的一面,但显然也有教师较为主观的一面。
(2)游戏中对家长的指导。幼儿园在亲子游戏活动前为家长发放活动指南的有49%,在活动中确定有对家长和幼儿分别进行重点指导的为35%,活动后有组织评价的为25%,活动后有组织家长开展交流互动的为13%。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的组织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缺乏对游戏活动组织、指导等方面全盘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缺乏积极组织家长开展评价反思等良好的教育行为及习惯。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等人构建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在特定的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角色的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没有另一方的参与,角色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可见,家长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而在幼儿园的引导下,形成共同协商、共同参与的平等和谐的家园互动关系。
为明确家长在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我们从构建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框架模式与完善参与途径及方式等方面,引导家长走向“参与——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地参与”的亲子游戏实施过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家园共育环境氛围。
陈鹤琴先生在《中国儿童教育之路》中说:“社会、家庭、学校三者要相辅而行,有机联系起来,儿童教育的理想才容易达到。”可见,发挥社会和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做好儿童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作为亲子游戏活动开展的理论引领者,我们幼儿园一直坚持主动地向家长们宣传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传递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应秉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育行为习惯。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家长助教团队,共同协商亲子游戏活动内容、途径及材料的设计、准备与组织等,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助教工作。在亲子活动过程中,我们不断增强对助教团队教育行为与方式的指导;同时,我们也构建了“幼儿园引领——家长助教引导——家长参与”的幼儿园亲子游戏组织实施活动框架,将家长助教团队的组建作为亲子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抓手与契机,达成幼儿园亲子游戏中良好家长资源积累“聚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格局,不断激发家长主动参与亲子游戏的思想意识。
人的行为以观念为指导,为此我们从树立家长正确的家园共育观念着手,一方面运用网络或幼儿园现场,通过讲座、活动观摩等方式,帮助家长知晓家园共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园实施教育的目的、途径与方式,了解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家长参与活动的方式和相关观察、指导与评价等专业内容,获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专业性的认可;另一方面,借助成立的家长助教团队加强对家长日常教育观念的渗透与教育活动的指导。对家长展开的宣传与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明确了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让家长逐渐形成了关注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参与并思考亲子游戏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氛围趋向。
1.以游戏材料选用和制作为媒介,激发家长参与意识
幼儿游戏材料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幼儿发展需要及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丰富家长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家园的多元互动提升他们选择和甄别幼儿玩具材料的能力:一是玩具材料的家园共享。教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近期活动兴趣,设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资源箱,箱内附有近期幼儿喜爱的玩具材料及玩法说明,由幼儿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开展亲子游戏,让家长知晓幼儿玩具材料选择的内容与方向。二是学具材料的玩法创新与材料改造。教师可根据近期教学活动选取相应学具材料,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制作、讲述、艺术化改编等多维度的亲子游戏玩法创新,并根据玩法的改变,亲子共同完成学具材料的改编创新。三是亲子游戏内容及材料的周末推荐。教师可在与家长共同商议亲子游戏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执笔制订游戏计划、内容及活动材料推荐,供家长在周末休息时间有计划地选择并实施。
2.以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参与为突破口,用活家长资源
每个幼儿的家庭成员大多都有自己的专业与特长,可以说,幼儿家长也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我们根据家长各自性格、职业等特点成立了“家长资源部”“家庭成员活动资源部”等协助幼儿园组织亲子游戏活动。如:请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强的家长负责活动策划与组织;请动手能力强且具有艺术创作能力的家长参与游戏材料的设计与制作;请幼儿的祖辈作为传统文化顾问,协助或参与组织幼儿园传统游戏活动;请年轻力壮的家庭成员协助组织幼儿园科学游戏、体育游戏亲子活动等。通过亲子游戏活动过程中家长的不同参与形式,用活家长资源,帮助家长在亲力亲为的各个环节中不断熟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家长资源被充分“激活”后,亲子游戏活动的设计、组织等各环节也因家长的参与而更有灵气,更富有变化与创意。
值得提醒的是,幼儿园应加强对父亲参与亲子游戏活动的宣传与指导,因为父亲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更有助于幼儿基本性别角色行为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幸福感的建立。
3.以游戏活动的观察和评价为依托,激活家长教育潜能
游戏评价是对游戏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评价游戏的价值,可以诊断游戏、修正游戏,也可对各种游戏的相对价值进行比较,并预测游戏者的需求,或确定游戏目标达成的程度等。幼儿园亲子游戏评价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游戏方案本身的评价;二是对游戏实施过程的评价;三是对游戏效果的评价。评价可采取现场即时评价与网络讨论评价的方式;评价时机从实践效果看,通常在游戏活动结束时即时进行的评价效果更好。
教师可引导家长从上述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察、感受与发现,同时运用教育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家长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方案设计与组织过程,从幼儿行为表现思考游戏活动效果及改进方向。通过评价与讨论,可帮助家长学会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促使家长学会主动思考与钻研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背后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不断提升自己参与家园共育的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践表明,家长是否愿意并乐于参与每次亲子游戏活动,与教师是否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宣传普及,是否对家长参与其中的行为进行了启发指导,都有重要的关联。作为教师,要尝试指导家长学会从幼儿兴趣的角度着手寻找游戏内容,从适合幼儿发展的角度参与游戏方案设计、游戏材料准备及制作等活动,从完善游戏活动效果的角度协作完成游戏的组织及评价环节,要让家长在亲子游戏的全程参与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他们逐渐看懂亲子游戏活动中的“门道”,从而真正实现通过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