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新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依托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创新,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在和用户的互动反馈中进一步提升技术,因此可以说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新媒体的发展命脉。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产业技术进步以及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于接触网络变得更加容易。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2015年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全球网民数量已突破30亿,并且仍在继续稳定增长。[1]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是被动地接收大众传播的内容。传者处在中心控制的位置,受众较少有主动去选择的余地,并且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择性、时间、内容等的限制,使受众的意见、客观事实和信息的普遍认可度得不到全部反映。而网络的出现则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介入特权,强调了受众接近权。因此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加鼓励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和个性的发展。
相对的,传统传播媒介所形成的相关理论也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比如强调人的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显然,在网络环境中从众心理的体现就会较少,人们更加像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更加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使用“用户”来描述和称呼网络的使用者会更加贴切,因为受众不再仅仅只是受众,而可以有多种角色身份。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呈现出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的趋势,初期的用户特征主要是对信息需求量大、年轻、教育程度高、收入高、身处发达地区、以男性和白领为主。如今的大众化不仅体现在用户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用户背后的各个方面因素和范围的扩大。
用户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人,不同的地区其气候、文化、风土人情也会不同。受不同地域的影响,比如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的用户数量就会比落后的地区多,不同国家地区,人们对待同一事件的态度也会具有地区趋同性,这并不是个例。
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在上网心理和行为上有着较大差异。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专门针对男性女性推出的美妆app、购物平台、游戏、健身软件等,这也是基于对男性女性上网心理的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人感兴趣的话题会有差异,他们上网的目的也会随之改变,所以目前新媒体会针对人们的年龄差异发布不同的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内容体现形式,就比如老年人喜欢通过新闻联播了解每日的新闻,年轻人则偏向于通过刷微博和头条来获取信息,新媒体目前也是在不断创新进而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需求。
相信大家都曾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曾经看过某篇文章,下一次再去看其他文章时,平台会为你推荐一些类似的文章,或者你在网上买过某样东西,当你下一次还准备购买其他产品时,平台会优先为你推荐同类别的产品。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足迹都能成为数据分析的一部分,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定位你的各方面信息。
对于教育水平这一用户区别,并不是只在新媒体时代才有,在报纸、电视等媒介上也能够明显体现出来。不同教育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肯定是有区别的,这也是导致用户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个性的原因之一。
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信息的具体需求不同,但其主要心理为下面三种:
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是自由的个体,皆有发言的权利,人们不仅对传播的内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样能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网络传播。新媒体大环境下,用户不仅成为受传者,同样是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这不仅模糊了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的界限,同时提高了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2]
不同于电视、报纸、广播等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用户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去选择,从而得到满足,更能体现个体的决定权。
在网络匿名状态下,周围的人大家都互相不认识,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都没任何人会去约束你的行为,人可能会失去自我控制力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由于网络大环境为用户提供了充分开放自我的环境,使用户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
新媒体大环境下,更加强调用户自我,更加体现媒介环境的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化、信息海量性、低成本、便捷、融合等特征。用户的心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着符合大环境的变化,更加趋向于体现用户个性,更加强调用户的使用满足感,这也是未来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重点和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