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国内网络短视频始于2013年底的网络社交平台,随着其迅猛的发展,网络短视频逐渐跳脱出社交媒体运用而辐射到主流媒体平台,并形成独有的行业态势;短视频作品的内容生产从原本网民的个体自我展现到如今专业性、叙事性的个性呈现;作品长度也从原本不到十几秒延续至几分钟不等。短视频分发渠道也从原本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分享,而扩展到主流网络媒体平台。短视频用户的消费场景相比开始时更为广泛,更具参与感和互动性。[1]“新时代新青年”系列短视频是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杭州市青年联合会联合制作的系列人物短视频。作品要表达时代精神,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也要符合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性,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因此,笔者在参与创作时,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用画面来突显人物特性,表达思想感情。
《乌合之众》曾提到“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或许就是智力了。但是,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与情感。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2]人物类短视频拍摄的过程中,拍摄者应首先明确视频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继而将视频分为多个镜头,将各镜头相互结合,对思想进行表达。镜头语言,指利用镜头表达思想的过程。受众可自作品画面之中,了解拍摄者的意图,明确视频所表达的理念与内容。掌握人物类短视频拍摄的初衷,是应用镜头语言的关键。例如:当人物类短视频中常见的离别场景,拍摄者则可将远景与近景相互结合。利用远景,烘托团圆时的欢快、亲近、融洽的氛围。此后,利用近景,烘托人物离别时悲凉、孤单的氛围。采用上述方式对人物类短视频进行拍摄,能够使镜头代替文字,对语言进行表达,对情感进行倾诉。
“旁观式”镜头语言,为镜头语言中常用的一种,要求被拍摄者独立于镜头之外,避免受镜头干扰,真实表达情感的过程。人物类短视频拍摄的过程中,“旁观式”镜头语言的应用,对被拍摄者配合程度的要求较高。为达到效果,可以适当利用淡入、淡出、入画、出画的拍摄方式,对人物的思想进行表达,体现人物行为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地铁司机高其峰短视频中,利用“旁观”的方式拍摄儿子在画画的场景,利用入画、出画的技巧,体现孩子的童真,以及思念父亲的感情,以此来侧面表现人物加班加点的艰辛。
应用“在场式”镜头语言对人物类短视频进行拍摄,能够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体现人物思想的目的。“旁观式”镜头语言应用的过程中,被拍摄者可与拍摄者互动。移动设备是短视频的主要接收终端,全景画面呈现在手机的“小屏幕”上无法识别出重点和细节,给观众距离感。因此追求细腻、感性的特写镜头成了微纪录片最常用的镜头。[3]例如:在车站服务人员王芳的短视频中,就运用了较多特写技巧,拍摄其奔跑的脚步、调解问题时的嘴部以及制服上的细节(笑脸徽章),利用上述细节,表达人物的工作的忙碌与艰辛,使镜头语言得以体现,充分激发起受众的同理心。
“前进式”线性结构,指首先拍摄全景,逐渐拉近镜头拍摄细节,体现拍摄重点的过程。采用上述方法对人物类短视频进行拍摄,可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且能够使人物的心理特点得到体现。利用“前进式”线性结构拍摄人物类短视频时,拍摄者常用的拍摄手法,以推、拉为主。利用“推”的方式进行拍摄,可使镜头语言体现出紧迫、压力之感。利用“拉”的方式进行拍摄,可使镜头语言体现出疏离、远离、冷漠之感。
碎片化叙事、互动叙事、去中心化叙事、个人参与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都较为适合网络环境交互性、解构性和实时性的特点。[4]“片段集合式”结构指于完整的运动过程中,选取部分主要片段将其相组接,对视频进行拍摄的过程,这样快节奏、高信息量的剪辑方式,比较广泛的存在于短视频中。例如:当以篮球运动员为人物拍摄短视频时,拍摄者可将跳跃、扣篮、传球的动作作为主要片段,使篮球运动员的力量感得以体现,利用镜头表达年轻、向上的语言。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创作核心还是人物,挖掘人物身上的特质。但随着传播载体的多元化,拍摄、剪辑等艺术手法也需要有所改变,使得作品能够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同时,作为主流媒体制作的短视频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价值观念,并让受众产生思想共鸣,实现融媒体视频的交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