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播对新时期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和对策

2019-03-22 15:09:23宋丹丹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村民

宋丹丹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590)

1 基督教在我国农村地区传播的特征

1.1 传播速度快

据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显示:“我国的基督教徒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大约2 305万人。基督教教堂主要分布在农村 ”。[1]“在我国认定的五大宗教中,基督教信众在农村占95%以上”。[2]这表明我国基督教发展重点已经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基督教在我国快速发展。据山东省宗教管理部门统计,2014年山东省基督教信徒人数约115万人,2015年增加到130万人,2016年达到了140余万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宗教传播,占领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把我国农村作为传播基督教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思想意识,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2 传播范围广,重点转向农村精英阶层

我国传统的宗教信徒群体具有五个特征,即农村人多、老年人多、妇女多、病残人多、文盲人多[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基督教信徒群体发生了变化,基督教逐渐接纳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关系、背景的农村精英阶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少数农村政治精英即村干部表面信仰共产主义,却成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少数农村经济精英即富裕农户寄望耶稣保佑,以获得财富和精神慰藉;少数农村文化精英即农业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等信奉《圣经》的哲学思想。

1.3 传播渠道多元化,新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村基督教传播方式呈现新的特点。首先,家庭教会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4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的问题时说:“我理解你所说的家庭教会就是基督教会的私设聚会点。确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数量也不少,因为这是跟基督教自身的特点有关系。”[4]基督教徒举办家庭教会十分盛行,这往往是出现问题的根源。其次,新媒体逐渐成为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媒介。网络传教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成本低、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逐渐成为我国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0%,达到2.09亿人,较2016年底增加793万人,增幅为4.0%。”[5]因此,基督教逐渐把新媒体作为向教徒发送通知、与教徒探讨教义、为教徒解答疑难问题的重要渠道。

1.4 传播背景复杂化,西方政治势力推动

基督教是典型的“舶来品”,蕴含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基督教在我国农村传播,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1998年陈奎德说:“当代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是基督教文化。作为全球性的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与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历史和逻辑关联。”[6]基督教文化在我国传播,必然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更加高昂,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非武器……我们最强大的力量也在于思想。”[7]这说明美国早就意识到价值观念在国际争霸中的决定性作用。在2016年5月2日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公布的《2016年国际宗教自由报告》表明:自1999年起,美国国务院连续17年把我国列为侵犯宗教自由的“特别关注国”之一。一方面,这说明美国历来都干涉我国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美国把基督教传播作为推动我国政治演变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基督教传播,影响我国广大村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颠覆我国的政治制度创造条件,包藏着险恶的政治目的。

2 基督教传播对新时期党的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2.1 对农村政治生活的挑战

首先,基督教传播,必然弱化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威。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基层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基督教在我国农村传播和泛滥,把一些村民,甚至把原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村干部、教师、公务员等发展成为基督教徒,扩大基督教在农村的影响,必然威胁到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基督教在农村愈加频繁开展宗教活动,必然吸引、熏染和教化村民,严重妨碍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活动。其次,基督教传播阻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一些教徒的家族势力影响和干涉我国农村民主选举制度,成为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绊脚石。

2.2 对农村精神文化的挑战

首先,挤占村民的精神信仰空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8]而基督教所倡导的思想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相背离,宣传有神论和唯心主义。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9]随着农村基督徒数量逐年递增,这意味着信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者的数量逐年递减,在我国农村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心化的问题,呈现基督教日益占据村民信仰空间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督徒大多是中老年妇女群体,文化程度偏低,对基督教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信仰的功利性比较强,容易被基督教迷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现象,农村空心化特征明显,而且农村文化活动十分贫乏,导致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内心空虚,渴望获得精神寄托。基督教倡导“圣洁、仁爱、忠信、和睦”这满足了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为基督教在我国农村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基督教的蛊惑,信仰基督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基督教传播必然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10]基督教背离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基督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儒家思想,主张弘扬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蕴含西方价值观念的基督教向教徒灌输家国异构、自我、个性化、个人至上等思想,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念严重相悖。传播基督教,从根本上腐蚀我国村民的精神内核,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从制度文化层面上来看,基督教义与我国农村传统习俗礼仪相背离。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我国农村基督徒家庭张贴印有“主赐平安”“神爱世人”十字架图案等贴画,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在基督徒去世后,基督徒家庭严格按照基督教的丧葬仪式处理后事,不允许亲属哭殡、禁止穿丧服、限制丧葬规模等,组织基督教会唱诗班送逝者入殡;基督徒不参加清明节的活动,不回乡祭祖,这必然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 ,基督教传播必然破坏我国农村的传统信仰体系。我国农村信仰体系主要包括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宗教信仰与以政治信仰为主的世俗信仰。我国的政治信仰是共产主义信仰。自“自唐代以来,在我国民间盛行的宗教是儒释道三家,兼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各教派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3]。从我国的宗教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宗教传播的组织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并不明显。“中国是一个缺少宗教信仰基础的社会,没有宗教信仰支撑,必须发挥世俗信仰特别是政治信仰的作用。”[11]然而在我国基督教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基督教本土化的自主调适性逐渐增强。“基督教的自主调适功能是指基督教本身的灵活性、变通性,它不拘泥于形式且允许基督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教策略。”[12]这导致基督教在我国农村迅速传播,影响村民的精神生活。

3 加强新时期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措施

3.1 认真执行我国的宗教政策,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首先,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落实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历来都尊重人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允许基督教在我国传播。但是不允许打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号,传播西方腐朽的价值理念。因此,政府应采取外来宗教“中国化”的策略,制定“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外来宗教传播管理政策,以减少基督教传播对我国农村政权和村民的影响。必须坚持宗教不干涉政治事务的原则,防止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宗教传播,开展颠覆我国国家政权的活动。其次,农村基层干部要提高党性修养,妥善处理农村基督教活动、规范基督教传播渠道等。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明确基督教传播对基层组织与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全面掌握村民的信教情况,秉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切实解决基督教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基层干部应坚持民主与科学的原则,规范基督教传播行为,要求基督教教职人员和信徒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杜绝邪教泛滥;农村基层干部要向村民广泛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提高村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开展新时期党的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活动,抢占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阵地。

3.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基督教的本质是有神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截然相反。虽然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是并不允许宗教传播泛滥成灾,宗教信仰是我国的主流信仰。农村基层组织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活动,抢占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弱化基督教传播对村民的影响,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氛围,构建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深入挖掘先进村民事迹,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引导广大村民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把握新时期农村文化活动的方向

农村家庭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多,家庭空巢化现象严重,寂寞、孤独、冷清、空虚成为村民的情感主旋律。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弥补他们的精神需求空白。“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13]通过开展庙会、泥塑雕刻、面食花样、花灯会、剪纸、戏曲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图书室、健身场所、广场舞舞台、棋牌室、露天电影等公共文化设施,引导村民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移风易俗,清除传统文化的糟粕,传承优秀的传统习俗文化;鼓励村民制定乡规民约,引导村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4 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特别是保障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受灾、生活困难等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村民一旦遭受天灾人祸,便寄托于神灵保佑,这为村民信仰基督教打开了一扇窗户。因此政府应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一是要提高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质量。随着村民就医需求的增加,社区医院应运而生。然而社区医院还存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应大力支持社区医院建设,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大病出了院再回社区”的农村医疗制度,改善村民就医条件,减轻村民就医负担;二是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机构。农村社区养老是家庭与农村社区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方式,适合村民养老。这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也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制度、社会救济制度,使村民能够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基督教信仰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