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斌,张 琪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71可见,科技创新对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加强科技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成为世界主要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之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并在以后的会议和讲话中不断地提及并丰富关于 “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这一伟大的梦想开始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习近平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中国梦”是现在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不仅仅关乎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也是每个中国人不可脱卸的历史使命。习近平还讲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3]“中国梦”并不是只通过哪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紧紧依靠全体中国人民,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全中国力量,在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朝着这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时才能得以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4]这又为“中国梦”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青年一代作为一支强大的中坚力量队伍对于实现“中国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通观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那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坚实的科技基础的我们,不断遭受到来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欺凌。现在,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努力,当然还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合力的作用。“中国梦”的实现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仅仅某一方面任务的完成就是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是指实现国家的富足与强大,社会各领域都处在较高的水平,国家有能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的长久安全。“民族振兴”是整个中华民族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让中华民族再次走到世界的前列,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人民幸福”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全国各族人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在各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科技创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中国梦”的实现必然也会引领科技创新持续向前的步伐和进程。
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这是第一生产力。”[5]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员基础。加大科技创新与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融合,让科技创新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整个环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而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实施者,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创造一流的科学技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中国梦”无论是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是在实现后都必然会引领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中国梦这个方向标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都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梦想,我国要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梦”的实现必不能缺少科技创新这一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要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思想方面,科技人员要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并强化创新的意识。在行动方面,加强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扩大科技人员的队伍,提高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质量。在客观环境方面,建立完善的科研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既要有科技人才作为主动力,也要有创新意识作为强大的推动力,更要有完善的科研环境的保障。这些既是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准备,当然也是在“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带领下所做的努力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一直引领着科技创新前进的步伐。
习近平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6]两年前,习近平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路线图: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必须紧抓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构建创新型国家,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由于近现代中国并未参与到世界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当中,自身科学技术的落后再加上故步自封的姿态,我们受到了西方各列强的不断欺凌。而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必须时刻掌握世界科技前沿的动向,抓稳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顺应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当中,尽力弥补我国在科学技术进程上所落下的课程,奋力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顶尖科技水平。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过程中,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7]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只有开放的大门愈加敞开,才能更好地与国际顶尖的科学技术合作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有效地整合国际国内不同的科技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坚实的科技基础。
习近平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1]268科技创新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事物都有其基础、其源头,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更不能忽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科技创新发展的土壤。必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内生动力。我国的基础研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些薄弱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引进、模仿国外科学技术的状态,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因此也就制约了我国的创新能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强化基础研究,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又要增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准确把握新的产业方向和趋势。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完善基础研究政策的制定,支持并引导各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总而言之,只有在扎实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才能结合现代科技促进科技创新。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创建一个活力与动力并存的科技管理与运行体制,要突出并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突破并掌握关键技术,从技术的依靠者转变为顶尖技术的拥有者。要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无论是科研机构、各高校或是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与资金投入,让资金充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相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方面要弱一些,因此,促进高科技人员在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流动能够有效地利用高科技人员的智力资源。将市场、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这三个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有效地整合起来,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在提高科技创新的同时,又能实现科研产品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实现“中国梦”,不仅仅只是强调科技创新,我们必须在倡导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全部成功的,成功与失败并存是必然的。因此,全社会应该对于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包容性和宽容性,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既要肯定成功,更要包容失败。科技创新当然也不只是科技人员所独有的,在充分激发各领域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活力与动力的基础上,不能忽略全民的合力作用。要培养全民的科学素质以及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调动全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立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科技大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同时又要强化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是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科技创新,可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我们要立足于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为实现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力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