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2019-03-22 15:09:2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马克思

王 建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有机体”一词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学及哲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这个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者众多,成果丰硕,我们要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发展,找寻哲学基础和现实路径。

1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

对于社会有机体的认识,从广义上来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的提出,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对城邦形成的论述,再到亚里士多德从他的“四因说”角度去认识城邦,这其中都蕴含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因子。到了近代,康德从目的论角度论述了有机体的思想,黑格尔虽然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有机体思想,但是其基础是“绝对精神”,这种唯心主义的错误立论基础,使其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到了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孔德第一次在社会学领域运用了有机体这一概念,并拿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进行了对比;斯宾塞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社会结构和进化的角度研究了社会有机体。与前人的研究不同,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有机体时,坚持实践论导向,坚持从社会有机体的主体——现实的人的角度来研究。他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102。当然,马克思对于社会有机体的论述中,都是以“机体”和“有机体”等词汇来论述的,而且这些词汇散见于其各个文献中,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时,一定要把它放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大的框架下去理解,结合社会实践去理解和发展,以此为我们今天的实践提供动力和路径。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基石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从侧面上体现了改革的成就;另一个方面也暴露出了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变化,侧重点在“全面”二字,我们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对于全面小康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刻理解全面小康,我们就要对社会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社会有机体、分析社会结构变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意义重大。

2.1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主体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他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 “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1]118。由此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思想,我们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人民创造的。今天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实践才是架起梦想和现实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体人民一起实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靠谁”的问题。“依靠谁”决定了“为了谁”,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这是我们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依靠谁”和“为了谁”的关系,让价值的创造者成为价值的享受者,这体现在我们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也体现在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

2.2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其整体性的特征,即社会的各个部分,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把政治国家看做机体,因而把权力的划分不是看做机械的划分,而是看做有生命的和合乎理性的划分,——这标志着前进了一大步”[4]。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对有机体的理解中是强调整体性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来说,有很大启发。我们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最突出的就是 “全面”二字。我们的全面小康,要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从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来看,“五位一体”就是一个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都是构成这一整体的一个要素,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关注各要素的组合,以促进整体的更好更快发展,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2.3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动态性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践性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一个要求。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时,要看到社会有机体中的各要素,不仅仅是有机联系的,也是动态发展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5]。我们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一个大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我们要看到各要素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各要素进行调整,使各要素能协调发展。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是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不断改革,文化体制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这就是我们系统、动态把握“全面小康”这一有机体的体现,也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今天的生动实践。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实践出发,强调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实践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哲学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方面都汲取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丰富营养,是对其的继承与发展。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强调的“全面”就是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性特征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社会有机体中人民是实践主体的体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正确处理社会有机体中各要素关系的体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对自然环境重要性强调的体现。

3.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科学理论是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可以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更多科学路径。从社会有机体这一整体来看,生产力是经济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这都要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重视经济发展,重视物质上的小康。作为社会有机体血肉系统的上层建筑,也不是被动的,其对于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好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作为社会有机体主体的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受惠者,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小康要加强社会建设。从社会有机体的重视自然基础自然环境来说,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总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理解和丰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性,综合施策,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