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璐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5000)
使用湘方言的主要是生活在湘江流域的湖南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西部小部分地区。
湘方言的形成晚于吴方言,但二者关系亲近,扬雄的《方言》曾多次提到“南楚河乡”。今湖北湖南两省就大概包括在这一辽阔地域内,我们不妨将它们看成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体。“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就是湘方言,它和吴方言的关系较为密切。湘方言的前身大概属于“楚语”这一模糊的方言概念当中,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
湖南省内方言分布和分类比较复杂,湘方言北部以长沙为中心,在湖南中部和湖南北部的一些区域如长沙、株洲、湘潭使用。湘方言南部方言分布在湖南西部、沅水东南部和湘江流域的中上游。湘方言在广西灌阳北部、兴安和湖南省也被称为南方方言。
湘方言以湖南话为主,其中最有湘语特色的是长沙话,长沙话和株洲话较为接近,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其他周边的小市县的变化就比较大,基本翻一个山头语音语调就发生了变化,湘方言的最大特点是五里不同音,其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1)保留了中古浊声母,新派湘语有清化现象;(2)与吴语有很多相似之处;(3)词汇更接近中部地区一带习惯,有大量的语气助词,保留了大部分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特征;(4)老派湘语即湘方言南片,更为正宗,更近吴语,新派湘语即湘方言北片,受官话影响较大,以长沙话为代表。
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语言的平等共存,才是实现人类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普通话教学和方言教学不相违背的原则,在促进普通话教学的同时,方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有占一席之地。只有把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言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周边地区,但是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县城,他们离家较远独自外出求学,并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较为敏感孤寂,不易与人亲近。笔者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及他们家乡的一些风土人情,建议他们按方言来分组进行交流学习。用方言交流,会增加彼此的好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快速形成一个学习交流的小圈子。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以及生活环境,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受人尊重的,但是有时教师和学生难以亲近,出现对教师敬而远之的状况,这显然不利于教书育人。教师就可以使用方言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学在使用国家规定普通话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将方言带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方言在课堂上的正确使用,可以尽可能缩小师生空间距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从侧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籍贯相同的作者,还可以用方言介绍作者的作品和生平等,使学生对作者产生情感,这样不仅让学生和作者有了某种共鸣,还激发了他们对作品的学习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湘方言词多见于人物的对话当中,这有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涉及以湖南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作品,这样的描写显得更真实,对反映作品的主题有积极意义。
那些情节性较强、角色之间的对话语言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很适合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
在《西游记》教学时,若让学生们分角色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总感觉读不出书中的韵味。比如: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的对白中,孙悟空说:“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梁啊。”湘方言中,称一栋房子的客厅为“堂屋”,农村中至今还使用“堂屋”一词;“哩(读‘lie’音)”则为湘方言中最常用的语气虚词,在《西游记》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还有妖大王与小妖的对白。那老妖听说,个个心惊道:“才拿了这厮,还不曾问他个姓名来历。小的们,且把衣服与他穿了,带过来审他一审,端的是何人,何自而来也。”在湘方言的乡村口语中,常将“哪里”“什么地方”等问句说成“何自”或“何自个”。如此朗读,则将老妖的顾虑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在教《范进中举》时,范进中举之前的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只是表现为声音低了一点;胡屠户的冷言嘲讽似乎也不够力度。于是,笔者便提示同学们,接下来的几段文字用方言来读一读,而且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添字漏字,允许自己适度发挥,只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即可。接着,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尤其是胡屠户骂范进为“现世宝”“尖嘴猴腮”“不要失了你的时了”“撒泡尿自己照照”等词句,口语色彩比较浓,学生用方言表达,将胡屠户的庸俗势利、凶暴粗鄙的感觉表现得惟妙惟肖。
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所感悟。因此,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先是让学生们对其背景进行了解领悟。由于该诗是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在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登高望远所作。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他一生走南闯北,口音在离开湖南后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从已知的录音中可以知道,毛泽东始终使用的是湖南韶山话。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必定要用自己最常使用的语言推敲再三,所以可以推测1936年毛泽东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反复用韶山话吟咏,斟酌一番最后定稿。因此,学生用最接近诗人写作时的语言湘语来朗诵,可以很好地领悟到要旨,迅速找到情感隐藏在字句中的脉络,朗读语音流畅,感情充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位作者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其作品的表达方式、叙事态度、叙事节奏也总会渗透着“一方之言”所特有的文化、心理传统与语汇积淀,形成独特的言语气氛和言语格调。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作品与湘方言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湘方言资源,在其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为汉语的教学提供大量的语料支持和佐证,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中国的古汉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形成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在《边城》的教学中,有一句话是:“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期侮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这句骂人的方言,从翠翠的口中说出,不仅没显得翠翠轻薄无礼,反而更展示出她纯真、可爱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但是,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把”在湘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作品中,用“把钱”更可突显出边城人们淳朴、善良的品质。
另外,文言文的学习始终是个难点,文言中一些生僻的词语,常常困扰学生,尤其是一些实词,学生会觉得离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如果此时能利用方言加以解释,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还能带给学生因为讲“自己话”而产生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其中的“一覃食,一豆羹”中的“豆”字,按注释上理解,是盛食物的器皿,但这种器皿是大的还是小的,是碗状还是钵状的呢?总是想象不出它的样子。后来笔者跟学生提起家中常用的一种大碗,方言叫“斗碗”,“斗”和“豆”音差不多,所以它的大小、形状应该跟“斗碗”比较类似,而不能像少数同学错误地理解为像豆一样很小的器皿。
方言进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说方言听方言的教学。只有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方言教学的内容才能自然地融入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中。
学生在刚接触拼音时,教师要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切忌用方言教学,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方言中的某些因素帮助他们读准拼音。如qi(气)、xi(洗)等字,在湘方言中上声和去声正好是相反的,在教学时将这些字总结起来,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在古诗词、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采用方言,朗读某些与本地方言有关的古诗词,让学生更加原汁原味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在解读文言文的时候,将能用方言解释的词语尽量用方言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里的“斜”为了押韵一般读为“xi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的“斜”,正好在我们方言中读“xia”。那么这样一来“斜、花”,它们的韵脚正好是“a”。这时结合方言给学生讲,学生自然就不容易读错了。
教师在做声韵声调的练习时,可以选择趣味盎然的绕口令,以及一些长沙民谣。针对学生的朗读练习,教师可以挑选名家名篇或发人深省的作品等。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用湘方言讲故事和谚语,举行湘语歌曲比赛,带领学生欣赏湖南花鼓戏,给学生推荐相关电影、电视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语言和当地文化,感受湘方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