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宙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近年来,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正逐步提升,在对于室内空间的功能、审美等方面都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市场需求引导行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对具备接轨行业市场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通过课程学习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接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一直都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着力思考的课题。对于以人居环境空间为设计对象的建筑室内专业来说,空间设计课程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而长期以来,我国设计院校普遍采用的空间设计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不够,难以满足专业核心技能教学的需求,亟待着手教育教学改革。
许多高职院校在空间设计课程设计方案任务选取的时候,大多关注于方案表现效果与图纸绘制技巧,对于相应的方案是否具备施工的可行性,是否针对当前行业的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做出最优化的方案并未做过多的探讨。同时,由于部分院校本身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不完善,在针对装饰工程施工这一板块的相关知识点及技能点对学生教授得不够,学生掌握的不全面。对于自己完成的方案是否能落地,在什么样的技术环境条件下能落地,大部分学生均停留在较为抽象的概念上。经调查,多数室内装饰工程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均有同样的顾虑,且在同期招收的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该问题。那么这一缺憾,势必会影响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行业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判定。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本科院校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也就更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并不低,但其课程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部分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缺少装饰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仅仅满足于学院及教研室的统一基本要求,无法更多的传授学生以设计项目实践经验。而大部分具备装饰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以最优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授,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需要致力研究科学系统的培养训练方法。
“PBL” 是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 的缩写,意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驱动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类教学方法[2]。该教学模式的核心优势是通过真实的装饰工程项目运营实施获取学生的兴趣点,并唤起学生对于设计工作各方面能力需求的深入思考,在“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下,使学生在实践中以参与者的状态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点[3]。其主要特征如下所示。
“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其教学重点从教师转移至学习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掌控设计工作的方法路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推崇自主研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方案设计的全部流程。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自我主导并掌控自己的学习研究进度,进而针对具体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能让课堂教学活动既具备丰富的学术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积累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学习经验。团队协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构互信依靠的合作关系。
各高职院校对于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分类方法及教学安排比重各不相同。以设计行业项目性质及课程教学规律为指导,可把室内空间设计课程分为家居空间设计及公共空间设计两大类。针对该两大类空间设计的固有属性,并结合行业及院校的专业标准,PBL 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将室内设计师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职责、院校的专业定位及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作为教学模式框架的定位依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以PBL系统基础思想为起点,将真实的项目演化为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并充分考虑教学时长与规律、行业项目运营逻辑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接受能力等因素,尝试建立系统性的设计实践项目教学运营模式。
(1)前期调研系统。在设计初期,教师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向学生介绍客户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甲方需求调研,在初步了解部分信息的情况下,深入挖掘甲方潜在需求。教师对于待设计空间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并以空间设计概念、设计流程等为框架,做好前期知识体系的铺垫,指导学生做好原始结构的测量及调研工作。教师进行材料及相关市场环境调研指导,制订设计项目推进计划及具体实施步骤,听取学生调研汇报并审查工作质量,及时调整设计方向并制订设计工作计划,将调研的成果融入后期的方案制作中。
(2)中期深化系统。设计中期,教师向学生进一步讲授设计风格、要素等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甲方意向需求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确立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梳理空间设计原理体系,对设计方案的功能、动线、尺度关系等进行深化。在方案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对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及流程进行深入讲解,纠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设计不合理化等问题,并提供可参考的施工制作标准及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装饰工程系统概念。指导学生完成3D 效果图、CAD 施工图,协助学生完成阶段性设计方案。学生则结合其前期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入剖析设计意向需求,建立清晰的设计理念脉络。运用熟练掌握的空间设计原理技巧,完成设计方案深化,通过草图概念制定、设计正稿制作、后期方案调整等环节,结合前期市场调研的成果及施工可行性分析,完成阶段性设计方案。
(3)后期成果系统。设计后期,教师讲授设计方案汇报的要点,并听取各项目组的方案答辩。逐组进行方案调整指导,监督并协助学生完成最终图纸的绘制定稿,组织相关专业评审委员会对每一组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计分。学生整理并完成所有设计资料及答辩材料,与组员商定完成最终图纸的调整工作,根据点评要求整改方案并完成课程总结。
PBL 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既能解决课程内容选择问题,同时可以很好地梳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有效性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面面俱到,也几乎不可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逐一跟踪指导。在PBL 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组织并可以显著的提升教学质量,逐渐形成以项目驱动化为教学工作轴、职业化管理组织架构、校企联合质量考评的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情境。
(1)项目驱动化教学工作轴。以实际项目为驱动是最能激发学生设计兴趣点的教学方式,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必然会涉及对于室内设计专业诸多知识点的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带着问题学习,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更为生动且让学生记忆深刻。
(2)职业化管理组织架构。在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下,装饰工程项目赋予了教师及学生双重身份,教师在项目中既担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同时又是设计总监及总经理。作为学生,既拥有学生的身份,也承担着设计师及部门经理的职务。学生获得真实职场身份,岗位、职责明确,在竞争中积累了更多的工程项目经验。
(3)校企联合质量考评。在PBL 模式下,教师选取的工程项目多为真实项目,且大部分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运营的工程,那么学生团队所完成的项目必然面临的企业与市场的考验。企业是否认可设计能力,客户是否愿意达成委托协议,都需要用真实的作品说话。市场往往比校园更为残酷,教师会以培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而企业更看重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有效地锤炼技能,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及课程建设具有动态调整的特征,它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审美取向、市场环境、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随之调整,从而更加适应行业市场对于设计工作者的需求。PBL 空间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将院校与社会企业的接轨搭建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为学生渴望早日接触设计行业的诉求给予了可供实现的平台,也为高效的组织学生完成设计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