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利,尹维增,李诚刚,朱 峰,汪美芳
(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安徽合肥 230036)
为应对社会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政府的一些职能(尤其是公共服务职能)被分离出来,让社会组织来承担,使政府不再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这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人们对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充满了新希望。
经济学家罗伊斯·汉森(Royce Hanson)认为,有一种共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就是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制定来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公共设施,但是这些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公共设施可以由任何部门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公平的价值观来生产[1]。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生产方与供应方是可以分离的,不是必须互相绑定的。这个理论在20世纪中叶被多数学者认可。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应方式的分离,不仅可以促使体育公共服务效率更加高效,而且有利于灵活调整和安排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组织方式。
不管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都是相对失灵,是指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最优配置状态。在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提出社会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应依靠政府供给来解决。而政府在实际的供给过程中难以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同时,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还易造成公共服务效率低下、政府滋生腐败等情况的出现[2]。市场失灵论或政府失灵论说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时候,具有局限性,而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特征与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点正相契合,这为非政府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阐释。
要了解公共物品理论,需先了解公共物品的特性,即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根据公共物品的特性,一般将公共物品分为两类——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不能同时满足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的,或满足条件较弱的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同时满足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物品。体育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无法满足公众的多样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美国著名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学家埃莉诺·奥斯特洛姆提出了以多样化的体育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取代单一的由政府提供体育公共物品的方式,强调非政府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体育公共物品及体育公共服务奠定了最原始的理论基础[3]。
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指出,当政府在社会服务供给中难以为继时,常常十分依赖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的挺身而出[4]。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矛盾的调和有积极的作用。我国非政府组织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截至2017年10月,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75.7万个[5]。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社会中起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认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强调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鼓励和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民生工程建设,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积极作用[6],这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新希望,其所具有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的特点,可以弥补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缺陷,进一步为政府排忧解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需求格外突显,如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青少年体育与老年健身、城镇体育场馆与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等等。政府和市场受自身发展特点的限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的要求。而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自治性等特点,可以填补政府和市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并发挥自己专业优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要求,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社会大众[7],以满足社会对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300万,此外仍需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生活困难群众以及产能过剩人员等。虽然我国政府每年提供约1300万个就业岗位,但就业压力仍然十分巨大。截至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7.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8.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3.5%[8],通过数据可知,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的作用非常巨大。中国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所在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从体育行业看,每年各类高校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人数也十分巨大。由于体育毕业生就业面较窄,许多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面临转入其他行业就业的困境。如果政府鼓励、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仅能解决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为社会体育服务提供专业的体育人才以及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和服务等[9]。
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产品及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出资拨款;第二类是市场、企业出资建设;第三类是非政府组织筹集、募集活动资金和体育物品。支持、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有利于缓解政府和市场的压力。非政府组织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时,具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特点,有助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当前,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的导火索。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与方向,非政府组织自身具有的特点适应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10]。在我国,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日益突出,许多基层政府机构没有专门的体育部门与人才,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基层体育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专业体育服务进入乡村和欠发达地区,使不同地区的群众接收到相对均衡的体育公共服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一直垄断着体育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在这种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政府掌握了所有的社会资源,控制了社会资源配给手段,成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名副其实的占有者、支配者和分配者。这种供给主体单一化模式产生了许多弊端,如政府垄断导致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低劣、效率低下;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政府财政支出与配给难以为继;随着国际社会多元发展及政府公共事务日趋纷繁复杂,政府往往难以面面俱到。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可以缓解政府的供给压力[11]。
与政府和市场不同,非政府组织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慈善募捐。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特点,能很好地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资金和体育物品的募集和捐赠;另一方面是志愿服务。非政府组织能很好地聚集社会志愿服务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丰富多彩的体育公共服务。
非政府组织本身就是社会上有相同志向或相同诉求的群体组织,他们贴近基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利于体育公共服务精准定位和精准服务,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有重要的建设作用。此外,非政府组织密切贴近群众,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可以充当群众和政府、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把社会各个层面的声音反馈给政府和市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社会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只有专业的人才才可以更出色地完成本专业的工作。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也是如此,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政府部门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已经朝着宏观管理方面转型,而市场和企业受利益的驱动。此时只有非政府组织具有这种专业的人才条件,并且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特征。可以使其更好地为社会进行无偿服务。如在体育文化方面,在社区组织体育赛事或进行体育健身培训等都需要专业的体育人才进行工作和指导,而体育社会组织刚好具备这种人才条件,可以满足社会的专业需求。
随着国际社会多元发展及政府公共事务日趋纷繁复杂,政府往往难以面面俱到。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可以进一步缓解和释放政府的供给压力,弥补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缺陷,进一步为政府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