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红,丁保会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 211815)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开始“互联网+”发展模式日益走上新时代的舞台,深刻变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一种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应用来催生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淘宝、网银、支付宝等耳熟能详的网络客户端均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应运而生的产物。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1]。在社会需求的感召及其他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高校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更应抓住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迎接机遇,接受挑战,创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新途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不仅是人们相互连接的工具,已经日益衍生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更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具有“3R”特征,即开放生态的联系(Relate)、关系结构的重塑(Remold)和人性的尊重(Respect)[2]。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使得思政教育的生态结构更加开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结构更加紧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受尊重。
互联网思维的融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改革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更加注重利用网络平台的不断拓展,发展多元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丰富的信息资源、便利的交流方式使教育主体的思维视域逐渐开阔,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教育理念迭代更新。
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的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社交软件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微信、微博、QQ等多个网络社交软件成为大学生个体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可同时借助多个网络平台,实现平行互动的交流。社交软件具备的泛在特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沟通的物理距离。社交软件的虚拟性和隐藏性淡化了双方的身份特征,实现了平等的双向交流,拉近了双方沟通的心理距离。传统模式下的师生“面对面”教授关系得以重塑,教育者借助互联网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的多元性,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发展方向,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受教育者摆脱被动接纳的身份,更加客观理性地听取教育者的建议和意见,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
互联网平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不同领域[4]。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了教育环节中客体接受到主体探索的身份转变。现如今大学教育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倡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并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平台。
第一,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取材更丰富。互联网作为信息容纳量庞大的全球数据库,可随时随地为使用者提供最新鲜的、最充足的数据资源,从而弥补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弊端。网络信息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当下热门话题,增添教师授课的新颖度和吸引力。同时网络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开放共享,优秀的教育理论成果互通有无,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实时下载,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强化教育效果。
第二,学生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更丰富。互联网涵盖的信息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于专业学习的线上数据库,用于新闻资讯获取的门户网站,用于生活百科的搜索引擎等,均可实现实时在线无偿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
第三,思政教育的研究课题选题更丰富。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是双向流动的,网民们在使用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也会留下个人习性和关注的痕迹,累积了超乎想象的数据信息。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成员,互联网使用数据同样反映当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提高信息获取技术手段,挖掘、累积、分析、利用数据信息,选取有价值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提升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第一,思政教育实现渠道更多元。除去传统形式上的“面对面”教授,教师利用微信、QQ、微博、论坛等多种社交软件,打造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讨论、聊天、访谈功能,以开放共享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教育内容,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空间,多渠道开展思政教育。
第二,思政教育内容展现形式更多元。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展现形式在文字基础上,增加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象生动的展现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料学习和阅读的枯燥乏味。思政教育传授方式更多元。微课、慕课等多种网络授课教学模式日渐风行,教师借助网络直播平台线上线下同时授课,大幅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统一。Web2.0时代开发的社交软件具有虚拟性、平等性、匿名性的特点,诸多在现实世界无法表露的思想问题均可在网络畅所欲言[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的QQ空间、微博主页、微信留言等,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思想教育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网络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授教者也可以改变“师者”的姿态,用更加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讨论,与学生成为朋友,良好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获感更加饱满。在互联网环境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交流,使教育者容易得到更多的交互信息和教育反馈,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获得感、满足感,另一方面不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导向,从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体验,有效增进教育效果。
第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正确形成面临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正确的引领和教导能够有效帮助其正确处理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互联网是当下大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帮助的重要渠道,而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其可靠性面临挑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实现严格筛选和有效管控,富有价值的信息与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相互杂糅,考验着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各国思想文化交融汇聚,西方的西化分化中国的腐朽价值理念通过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流传在网络空间,面对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袭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政治观念面临挑战。
第二,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养成面临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削弱了法律的监督管理作用,网络秩序的维护更多依靠网民自身的自觉性。现今网络“三俗”文化当行其下,“造假”“欺诈”“病毒”“盗窃”等网络腐朽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违法犯罪的肆虐,大学生深陷网络借贷的真实案件屡见不鲜。借助网络媒体宣泄个人情绪,追随不正之风,甚至危害国家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第三,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面临挑战。网络所提供的虚拟化娱乐休闲方式,在带给人们快乐与自由的同时,也容易使一些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相当一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逐渐丧失奋斗意识,迷失自我,患上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消费负担,部分存在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的学生,利用电子付款方式过度消费,养成浪费奢靡的消费观念。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教育工作者的备课内容范围相对固定单一。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汲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复杂,有些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网络思潮于无形间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化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第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等教育方式多以“一对多”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学生个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受教育者更为轻松便捷地获取信息,也就导致他们接受学校正面教育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少[6]。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遵循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人,更应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制高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首要任务是聚集人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不动摇,运用互联网产品中的“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产品。结合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元的教育方式,做出真正满足学生刚性需求,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现今某些播放量过百万的视频,如《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等都是思政教育网络产品的代表作品[8]。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时至今日也仅有三年时间,如何实现互联网思维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产品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第一,革故鼎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模式下教育者在上,受教育者被动接纳的状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更关注学生需求,注重学生体验,把“教育需求导向”同“学生需求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教育产品的内容组成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二,质量为上,提升网络教育产品的内容品质。优秀的思政教育网络产品能够将传统形式上的政治教育、思想品德等内容,用更有吸引力的展现方式表达呈现,例如视频影像、图片文章等。紧紧围绕网络传播规律,强调学生“参与感”,开发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优秀网络产品,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学生听得进、听了信、记得住、能管用。第三,鼓励创新,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将优秀的网络思政作品计算到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职务职称评定的认定机制,完善传统思政教育职称评定体系,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职称评审体系、职务晋升体系、薪酬待遇体系,激励一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先干起来”,开发更多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
第一,建设资源共享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现有高校网站的基础上,提升网站吸引力和生命力。研究优秀网站的建设经验,琢磨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尝试新颖的界面和独特设计,加强即时有效的互动,随时随地反馈同学们的需求,通过贴心的主动服务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高校学子,在无形中起到引导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及时上传优秀的思政教育网络作品,保持时时更新,让微课、网课资源随时可供学生使用[9]。
第二,建设思想交流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现有的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设开放共融的互动空间。融合当下热门时政话题,引发师生的交流讨论,在开放自由的思想表达环境下,捕捉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及时引导学生舆论导向,修正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正之风。
面对当今大学生日益提高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不断增长的知识储备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网络发展的步调,培养网络思维,提升网络知识的应用能力[10]。首先,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关注大学生日常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渠道,针对热点问题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其次,树立平等交流的新型教育理念,加强平等意识、互动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放下教师的权威“架子”,学会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关心学生、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以文明的语言引导学生、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引领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顺利开展意义重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思维,网络技术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优秀的思政教育产品、和谐的网络思政平台,高素质的网络思政队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舒适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