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鑫建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68)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个人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鲜明体现了个人对于国家的情感,能够增强个体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国内各个民族的凝聚力,降低国家内部矛盾,集中发展力量,促进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能够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民族责任感与国家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多数高校虽然明确了爱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明确爱国教育的定位和实施方案。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仅仅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平时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化环节空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进行爱国教育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仍然以说教教育为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不仅如此,教师在具体教育的过程中也没有关注单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教育的针对性显著不足。另一方面,多数高校虽然重视爱国教育,但是限于自身教育观念落后等束缚,很难整合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化的内容和载体严重不足,这也导致高校爱国实践教育的具体类型比较单一,很难产生较为显著的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但主要可以分为理念、情感和行为,而最终教育的效果也直接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个人行为上,并且能够将这些行为规范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就业创业中去。各高校要从国家前途命运的角度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要求所有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必须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同时积极创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化的条件,促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行为内化。由于行为内化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保障和激发这些内化行为,学校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尽最大努力把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和内化行为等都能够具体评价,制定激励机制体系,比如学分制、荣誉证书等。
类似灌输的说教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展示爱国教育的理论内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所谓的突出教育的重点难点。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吻合度日益下降,教育过程枯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最终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有限。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全体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激发学生干事创业的爱国热情目的,多引入一些行业发展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事例,同时引入一些与专业教学有一定关联度的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课堂环境适当讨论并发表观点,教师加以引导点评,以达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社会观。这样学生参与爱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进一步的增加,突破了传统说教教育的枯燥性,能够显著提高最终的教育效果。
爱国教育的实践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体验教育的融入。综合来看,体验教育的使用需要给实践教育体系提供必要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完成实践教育的相关任务。因此体验教育模式的实施要求多、难度大。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新,整合资源,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在传统爱国教育将历史事件、场景等作为体验教育素材的基础上,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突出体验活动的时效性,将大学生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用真实的社会实际环境体验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终的教育成果也将进一步内化到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爱国行为中。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在高校爱国教育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生理疾病、经济困难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而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一些比较偏激的思想。而这些学生个体的存在会直接影响高校爱国教育的最终成效。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多关注这类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多跟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尽可能解决这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在他们感受到政策的倾斜和社会的温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上进心,激发他们未来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
在高校爱国教育实践化的整体体系中,首先就应该进行实践教育的整体规划,明确实践活动开展需要使用的各类资源,以及实践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阻碍。在实践教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排除阻碍因素。首先,教育规划必须做好相关调研。调研工作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高校爱国教育资源现状以及大学生个体素质与思想情况。对于教育资源的调研可以明确资源的充足情况,并尽早解决可能存在的资源不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体素质与思想情况的调研,能够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发现教育需求。这样,在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中,就可以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最终的教育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育规划必须有科学量化的教育目标。在目标制定时,可结合分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使用SWOT分析法等各类工具来对各高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最终确立各阶段实践教育的具体目标。
虽然高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是立足于大学生生活体验和现实环境的基础上而开展的,但是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育体验场所的整合和情境的融入,这是实践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教育活动的感知水平就会直线增加,并将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成果融入现实生活环境中,内化外正确的爱国行为。在构建实践教育情境的时候,各高校及教师应该注意情境构建的方法,灵活使用价值导向、气氛感染、聚焦主题、开放讨论等多种途径来保证情境的顺利展开。除了要跟大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教育情境还应该加强跟社会热点事件、重大节庆日、日常党团活动、专业拓展、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等各类方式的联系,丰富实践情境的载体。这样以后,实践教育情境的构建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并通过多个角度来引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
在高校环境中,爱国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多方式,但主要可以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主题引导实践活动。其主要是基于一个主题问题或者实际案例来展开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针对主题和案例来进行互动交流与讨论反思,在辩论过程中累积爱国教育成果。第二,角色体验实践活动。其主要是给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让学生带着角色来体验情境内容,累积角色内心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适合开设的具体活动有楷模学习、联合国会议模拟、社会角色体验活动等。第三,隐性熏陶实践活动。其主要是将爱国教育的内容隐藏在其他活动中,以其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教育。比如各高校可以在内部开展民俗文化节,通过各地的民俗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爱国教育。第四,实践拓展爱国教育。其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一些具有爱国教育元素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来完成爱国教育的相关任务。这种方法适合的活动类型很多,比如家乡发展历程调查实践活动等。第五。探索历奇实践活动。其主要是指在具有较强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团体活动中加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降低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团体活动的展开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红色文化的人文环境,避免学生过度关注活动本身,忽视了爱国教育的元素。
在爱国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应该跟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人应该尽可能地主动削弱自身在对话与沟通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表达,并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积极培养大学生群体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实践教育活动的主角。在整个教育沟通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应付和化解实践教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负向体验问题,这个能力十分关键,因为往往一个小小的负面体验可能会把前期的所有正面引导给抹杀掉。当然,同样一个爱国实践教育活动,不同学生获得的最终体验是不一样的,并且难免也会有一些负向体验,影响了爱国教育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整个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并且引导学生对体验到的内容进行反思。在处理部分学生产生的负向体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聆听,明确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干预和引导,保证最终的体验教育效果。
高校在开展爱国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一些常规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平台或实践基地。一方面,高校应该促成爱国实践教育的常态化,并在后续发展中不断增加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数量。在开展实践教育的时候,高校也应该充分使用各类校外资源,最终能够形成国家政府、体验实践平台或基地、高校等多方联动的教育体系,保证各类实践教育和体验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在获得内外部爱国教育资源的同时,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建立形成基于爱国实践教育和体验活动的全新虚拟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中构建一个时效性更强的教育体系,加强各方主体的沟通交流,更好的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