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健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尽管德国双元制、英国证书制在国际上影响力非常强大,但是当前我国体制下很难一步做到德国双元制的模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各高职校都在大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以培养适应不断升级的人才需求,并形成了一定特色范围的校企合作模式。黄亚妮等详细分析了当前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天然的弊端;林幸福等学者考察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习以及准员工三种模式对于学习的评价等等,主要依据场地因素重点分析了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但是在关于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以及各校各专业要依据哪个标准来选择合作模式没有明确标准。
当前各学者关于校企合作模式选择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单一维度进行:第一个维度是按照合作的主要场所,第二个维度是按照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区分。这些单一维度难以全面说明模式的适应性,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分类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标准综合考察,主要采用4个指标,分别是主要参与角色、主要受益群体、合作广度、深度,在此指标下,可以将校企合作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学生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几乎所有学校都在执行,在最后一个学期执行,受益者主要是学生,实习阶段企业很难受益,重在培养和选拔,成本非常高。这种模式有非常广的合作,我们给予5分,但是在深度上却是最弱的一种,企业几乎没有介入到学生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企业不熟悉到企业实习的人员有多大意愿留下,教师在此期间基本没有参与学生实习,很难获取企业的资源和信息,很难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
教师下企业锻炼。这种模式当前开展的也比较多,在当前职业教育要求5年内教师下企业锻炼6个月的文件要求下,各高职校纷纷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但是也有不少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投入到企业岗位中去。如果专业教师踏实下企业跟进学习企业业务,那这方面教师和专业会直接受益,将最新行业企业资讯带回专业,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学生间接受益,提升就业竞争力。这种方式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开展,但是受限于专业师资数量等因素,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开展。
教师指导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等。这种模式目前主要在理工科专业开展,这种模式下,企业和专家级教师是主要的受益群体。一般情况下,高职校专业很难做到技术比企业更加领先,技术上理工科高职校的主要目标是技术跟随。文科商科艺术类专业很难做不了这种合作模式。
企业业务主管近课堂教学。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始,一些专业开始邀请企业业务主管等人员到学校,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形势下,课程的主导权在专业教师手上,企业业务主管只能零星的参与课堂教学,将企业部分案例通过授课的方式讲述给学员,同时扩大企业在学员中的知名度。这种模式主要受益群体是专业和企业主管,学生间接受益。目前已有很多专业采用了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是在合作深度上比较欠缺。
企业职业经理人进驻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学校邀请职业经理入驻校园,长期担任兼职教师,甚至主导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职业经理人有较好的行业人脉、长期企业运营业务经验,特别是在企业人才需求和技能把握上有独到长处。2019年初的职教20条等要求今后高职校不再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正是看到了应届毕业生行业经验欠缺,要快速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是聘用一批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在这种方式下,教师积极参与合作项目,并将项目开展过程转换成教学案例和内容传递到低年级的学员,从而学生、教师、专业、企业和职业经理人都能受益。这种合作模式深度较好,但是采用的学校和专业还不是特别多。
校企合作共建实体。这种方式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成立实体企业,需要大量投资建设,学校在此过程中要承担风险,在当前我国的体制机制下有一些难度。但是一些典型的工科院校,水利、机电、化工等专业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总体来说,所有参与者都会受益,一旦成功,将实现深度合作,但是在广度上欠缺。具体形式上出现很多名词,有院校融合、校厂一体、校中厂等具体形式。
其他模式。职教20条文件进一步指引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等具体模式,目前已经开展了试点,初步构想主要由国内有实力的公司集团,或者比较严密的行业组织才有可能构架这些模式,毕竟办学需要大量的经费资源投入。
高职商贸专业是高职专业中的一大类专业,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日语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该专业群主要特点之一是教授销售知识和规则,培养销售和跟单人员,毕业生主要从事商贸服务行业,包括对外销售、国内商品批发销售、电商平台销售、商务平台推广、外贸跟单和国内销售跟单等工作岗位。近些年商贸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很多成果,确实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是仍然赶不上电商快速变化。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的名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各校商贸专业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仍无定论。具体商贸专业选择何种有效的方式深度合作,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本由哪方承担?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会产生成本。企业的特性决定了要以营利为目的,在成本的分担问题上比较重视,学校有财政资源的支持在成本承担能力上比较强。但是,特别是企业非常在乎人才是否能为企业所留用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由于商贸类企业或者工贸一体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是很大,在成本承担上能力有限,不像大型公司可以长期支持,因此商贸专业难以采用德国二元制的模式。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输出主要针对合作企业自身,需要大量基础经验的后备力量,而且人才外溢性比较弱。
人才外溢性是制约企业深度参与的重要因素。人才外溢指人力资源投资者在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储备后,在人员身上形成的能力的储备和技能提升。由于人员的离职跳槽等会导致这些储备能力和技能为其他用人单位所使用,导致人力资源投资者难以收回成本的现象。商贸专业人才的就业面非常宽泛,学员跳槽适应另外一家企业产品的时间比较短,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实现,因此导致合作企业难以获得想要的人才,投入资源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所形成的成本大于利益,人力资源储备和投资投入不合算,商贸企业合作意愿比起工科企业较低。
学校和企业是否能选派出精干人员对接,组建校企合作团队。团队是开展项目的必备,只有校企双方都能派出精干团队才能推动校企合作项目深入发展。这个团队需要处理以下问题,一是合作企业项目开发的问题;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与合作项目对接的问题;三是学员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业务问题;四是学员心理引导问题等。
校企合作项目是否能为参与合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利益刺激。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上课后基本不再管,工作比较轻松,一旦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跟进整个项目执行过程。如果只是付出而没有收获,不能为参与项目的具体人员带来一些额外的利益,那么参与人员积极性会不足,项目很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不了了之。我们见到很多合作项目最终不能持续下去,其主要原因是参与人员难以在校企合作中创造价值。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于2015年成功开发合作企业并推动专业改革建设,校企合作至2019年6月接近5年,经历了课程合作到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入驻校园,长期担任校企合作项目导师的整个过程,校企合作也从简单的课程合作形式发展到了比较高级专业人员入驻校园的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作探索阶段。前期的主要由学校领导参与周边行业企业交流高峰会,对外推介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学校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商谈,广州蓝尔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决定与女子学院开展人才共同培养工作。合作前,合作企业和学校双方对于合作的主要目标非常明确,主要为合作企业培养人才。蓝尔迪公司派出公司副总入驻学校,共同授课,共同参与人才需求调研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第一阶段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有34名同学资源选择进入孵化班,开展为期4个月的孵化式教学。公司提供产品培训、学校教师和公司业务主管共同提供电商平台知识培训。周边行业企业职业经理进入学校共同开展任务,以授课为主,主要参与办公软件综合应用、行业产品知识培训,该阶段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主要由合作企业提供。
第二阶段,职业经理人入驻学校阶段。由于原有合作企业在第一阶段吸纳到了预定岗位人员,合作意愿减弱,希望暂停合作。但是学校看到了职业经理人进入校园后给专业教学带来的新动力,这种合作办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有利于人才共同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专业办学朝着市场方向改革,所以希望能从企业引进人员,由学校承担人员经费,经过协商,蓝尔迪公司副总转变角色,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由学校主要承担兼职教师的薪资。进入第二阶段后,通过职业经理人的人脉关系,将合作拓展到其他更多企业,该阶段合作企业主要都是由职业经理人人脉带入,主要有5家公司。
第三阶段。合作扩大化阶段。随着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合作项目产生社会影响力,学校周边越来越多企业了解到女子学院有这样一个合作项目,希望能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人员。在后续持续2年多时间里有26家企业参与过合作,最高峰期合作企业有11家。整个校企合作项目截至2019年7月将孵化近350名学员,学员在计划、项目执行力等方面能力大幅提升,在具体商贸业务技能学习上做到了实战化,项目化学习,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项目得到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以该项目为中心,获得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一项、商贸类专业群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等荣誉。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在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不错成绩,受到同行一致好评。其中校企合作的深入对于专业建设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校企合作项目运作的帮扶下,国际贸易等商贸专业经过长期实践,一步步完善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项目开始前的2011年提出商业意识是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提出要通过预算能力培养来推动商业意识的形成,同年决定要通过引进企业产品,加强校企合作等来推动专业教学发展。国贸专业经过3年的摸索,3年的总结,最终形成了 “三能互促、四轮驱动、校企协同”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三能分别代表商业意识、预算能力、执行力。互促是指商业意识是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学员进行社会后要随时关注各种现象是否存在商业机会。四轮分别是指产品、预算、项目运营和英语。引进产品对于商贸专业建设非常重要,产品或者服务是业务发展的基础和载体,离开了产品或者服务,专业教学就如无鱼之水,专业教学发展就没有产业依托,而职业教学就是要加强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联系和沟通促进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预算既是能力也是手段,二是预算能力培养,;三是项目经营。在高年级时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利用项目企业产品、平台,以营利为目的独立经营,处理在此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但是确实是一种锻炼和综合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们把在此过程中的各种案例植入到低年级同学的课程教学中来,请案例实际的经手师姐来讲授案例,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四是外语学习。对说国贸、商英专业等商贸类专业来说,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相当重要的。
一是专业岗位定位精准,在校企合作长期化过程中,国贸专业深入企业调研,深入岗位技能分析,最终将岗位定位在外贸业务销售、外贸跟单以及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专员三个岗位。2019年6月获得的2019届毕业生于实习数据显示,业务销售占比40.91%,平均薪酬3 955.56元,跟单岗位占比15.91%,平均薪酬3 307.14元,平台运营专业占比6.82%,平均薪酬3 583.33元;三个岗位合计占比达到63.64%,可见实现岗位精准定位。二是因材施教精准育人。国贸专业针对学生的多个特质以及学生意愿为学生建议未来发展岗位,其中两个基本维度分别是英语水平和性格特点。我们建议学生在线选课程选择是根据性格和英语水平选择相应平台,形成四种项目对接实训方案,一是英语好性格外向的同学学习外贸业务销售技能,重点学习阿里出口通平台;二是英语好性格内向的同学重点学习外贸跟单技能;三是英语弱性格外向的同学学习国内销售平台,重点学习阿里诚信通平台;四是英语弱性格内向的同学学习国内业务跟单等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