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彩蓉,冯开甫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神。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革命精神”,[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一历史精神成果是现实的需要,从生成逻辑中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脉络,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批判资本主义中发现了指引无产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让近代中国崛起,在时代和人民的选择中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性主要表现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基因,例如“天下为公”的远大理想;有“临患不忘国”的爱国情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等文化基因,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标识”和“基因图谱”。
历史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母体和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中,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的文化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神作为认识过程的反映,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需要去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中把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被“三座大山”压倒。相反,屈辱越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成立之日起,就勇敢地承担起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的重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三座大山”和恶劣的环境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3]形成了丰富完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事物的生成、发展是由于时代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是因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时代需要。
第一、面对敌人的侵略压迫,需要发挥精神的物质作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导致了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这种国情的客观局面不可能一时改变,因此,要想完成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必须有一种积极向上、主动自觉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被群众掌握,从而在革命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去抵制敌人的侵略压迫,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第二、面对多元思想的冲击,需要发挥精神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多元、多变文化思想的冲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来抵制不正确思想的冲击,需要正确的精神引领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向前发展,进而取得最终胜利。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种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共产党远大理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得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会胜利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5]这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然而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却是艰难曲折的,在内忧外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不仅没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中国人民还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不革命则无以推翻“三座大山”,更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种具有责任担当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出发,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的实践归宿,是未来社会的最终形态,是能够必然实现的最高级人类社会。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一种有责任担当的革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埋头苦干,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从量变产生质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在建党之前就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基本方针,也就是把中国革命问题放到世界革命中,放到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人类解放的事业奋斗当中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牢记自身的崇高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6]3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就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生成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并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实事求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民主主义的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313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革命精神,努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其深深熔铸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而且进行了广泛传播和积极践行。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新的生机。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7]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文化,是在主动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的条件下发生的,是主动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生成的。
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仅仅停留在“本本主义”,直接将其运用于革命实践,导致中国共产党打了很多败仗。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读懂原著、学习原理,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着实加强作风建设。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绝大多数党员是农民出生,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严峻的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探索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思想上建设党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战斗;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和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从而克服各种歪风邪气。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浪费,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健全党内监察制度,建立党内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对贪污腐败的约束与制裁。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