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天
(东至县委党校,安徽池州 247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置于首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和动力。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源口村是2017年被农业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该村因地制宜,依靠本地茶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品牌,找到了农业优势产业培育、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源口村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发展“一村一品”的成效,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地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提供借鉴。
“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从而大幅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1]。日本发起“一村一品”运动,是因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人口、产业急剧向大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外流,乡村逐渐凋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走出乡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倡导了“一村一品”运动。运动旨在将发展方向放在某村或某地区的最优资源上,对最优资源实施重点开发,把优质资源打造成品牌,使其变成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产品以复苏逐步衰退的农村经济[2]。
在“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动下,大分县20年完成了产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飞跃,期间共发展推广了特色产品近300多种,有15项产品产值超过千万美元,120多项产品产值过百万美元[3]。大分县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不仅在日本国内,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村一品”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传入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些省份开始学习“一村一品”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专业生产和庭院经济,一些专业村、特色镇开始形成。90年代,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开始由单纯的种养业向加工、营销等领域延伸,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专业村镇,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专业村镇建设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成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生产基础。2000年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各省份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相关要求,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以各种方式大力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比如:把“一村一品”纳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将各类农业补贴资金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安排“一村一品”专项资金;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展示等活动,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村一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观光业、民俗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镇。东至县花园乡源口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
花园乡源口村位于北纬30度的皖赣交界处,境内崇山峻岭,森林植被繁茂,全村地域面积44.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近七万亩,森林覆盖率89.6%。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气候孕育了得天独厚的优质名茶。多年来源口村致力于生态保护和茶叶产业开发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将生态立村、旅游兴村、名茶富村作为全村工作的战略目标,工作卓有成效。
源口村现在的茶叶种植总面积近1.2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基地面积4700亩、野生茶园7000亩,多分布在海拔600—800米之间。全村11个村民组,317户,人口1086人,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达287户,从业人员近1000人,从事茶叶经营性工作的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90%。2017年全村产干茶5.5万公斤,茶叶总产值2950万元,占专业村农业经济总收入81%,占花园乡农业经济总收入的40%。2017年,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351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7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3261元。全村茶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每年可带动贫困户增收7000元/人,解决贫困人口务工达40余人。
历年来茶叶是源口村的主导产业,是全体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更好地组织茶农齐心齐力办产业,2007年9月源口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入社共101户,现在已发展至236户,与村内“东至县马坑源口茶业有限公司”形成有效对接,实现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形成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加龙头加农户一体化的紧密型模式。2016年由东至县马坑源口茶业有限公司、东至县源口茶叶专业合作社及四个家庭农场,共同组成了源口茶产业联合体。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源口村致力于茶业品牌的打造,取得了一定成效。
产品除销往本县,已逐步往邻省辐射,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价格也逐年增长。“马坑源口”牌“玉露银峰”茶1995年获农业部第二届名茶博览会金奖;2005年获安徽省首届茶产业博览会市场畅销品牌;2006年获安徽省十大创新品牌,“首届中国安徽茶产业网上评比名优茶”金奖;2007年12月通过省质监局QS认证;2010年5月被批准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跑马冈有限公司“跑马冈绿茶”荣获2013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2014年12月“跑马冈”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源口村实施了安徽省农业财政补助茶产业“一村一品”项目后,改造了老茶园1000亩、扩建了有机茶基地500亩,开展了技能培训,建立了村级终端网络和网站,协助骨干企业提升了清洁化加工水平。东至县农委、县种植业管理局、茶叶推广中心在该村启动了创建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活动。主要推广应用茶、畜、沼、草四配套技术;开展茶园管理、生产加工技术和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办法培训;实施有机肥施肥,严禁施用农药和化肥;严格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茶园的科技应用,增强了茶农发展茶产业的信心。
源口村在“一村一品”建设过程中,立足本地优质的茶资源,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一村一品”发展的步伐。
“一村一品”是注重“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特色的挖掘需要多种元素的渗入。茶自带文化属性,文化元素的渗透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能为茶产业带来巨大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但是源口茶产业的发展仍是利用资源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于茶文化挖掘尚处于初级阶段,茶文化构建与地方历史、风俗民情、茶事活动等结合不紧密。茶产业功能拓展不够,茶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体验购物等茶旅结合项目开发滞后,没有形成知名度高的具有当地特色区域文化的茶文化产品,以茶文化引领、主推茶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文化引领缺位,推动产业发展乏力,致使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
源口茶叶品质好,但由于创知名品牌的意识不强,茶叶的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全村四十多家茶企,每个茶企都有自己的产品商标,有的一企甚至有多个商标,杂乱随意。茶企中只有七家正式注册了公司,而七家注册公司也只有“玉露银峰”和“跑马冈”两个品牌注册了商标,品牌培育与管理意识明显薄弱。由于企业多、牌子杂、市场乱、标准低,源口茶叶的地域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更没有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品牌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致使源口茶叶销售均价不高,且大多为熟人销售,产业效益不太显著,影响“一村一品”的持续发展。虽然源口村已成功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但是,这块牌子的宣传力度弱,对源口茶产业的发展尚未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同于普通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的产供销过程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都应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积极的带动效应。源口村虽有市级龙头企业2家,但是带动能力弱,无法助力乡村茶产业的发展。甚至因为自私狭隘的经营理念,客观上扰乱了鲜叶的收购价格,使小农户无所适从,转而自购小型加工机器,自行加工茶叶,致使源口小茶企多达四十多家,各自为阵,品质无法得到保证。龙头企业“安徽跑马冈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对“一村一品”的近期发展以及远景规划都作了积极的努力,但是其实际效应也仅仅局限于公司所在地的源口“大村组”,对整个源口茶产业的带动力量甚微。
农村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源口村虽然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产业联合体,但是这些合作组织的存在无实际意义,没有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但是并未按章程实际运作。成立后没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清晰的发展思路,没有开展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户生产发展力度不够,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村一品”是立足实际,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模式,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为乡村产业兴旺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源口村虽然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但这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必将督促源口在“一村一品”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开阔、越成熟。为更好地发展这一模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茶是一种生态作物,要保证源口“一村一品”的优良品质,最关键的是保护好茶区生态环境。一是避免过度密植开发。随着茶叶防癌保健作用的广泛宣传,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些地方为了高产,过度密植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茶叶品质下降,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二是保留茶园的生态多样性,还茶于自然。比如源口跑马冈茶园两边有千年野生的板栗园,茶叶吸附了栗花香,形成独特的栗香茶。有的茶园里保留兰草的,易形成兰香型的茶;有的茶树附近生长葛,茶叶里就有了葛根的风味。如果茶园里砍掉了其他自然生长的树木,单一品种的种植,不仅生态环境不和谐,使茶品质变得单一,而且茶园的保水性将变差,且茶树得不到充足的漫射光,茶叶的品质会逐年下降。三是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源口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的认证来之不易,要以此为契机,从生产源头抓起,禁止在茶园中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剂不仅会破坏土质,使茶叶中的农残超标,也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甚至会导致某些植物的灭绝,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可以使用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进行杂草的防治。
文化可以提高茶叶附加值,促进茶叶产业升级,也可提高生活品味,对于提升农户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走“文化兴茶”之路,近几年已经成为源口村茶农、茶商的共识。一是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源口村已有茶叶经营业主开办茶室;部分茶农与寺院禅师合作,开发禅茶,学习禅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政府可因势利导,利用“新时代农民传习所”开办茶文化讲座,向茶农推广茶艺,普及茶文化,鼓励更多的茶农因地制宜设宅内茶室。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源口村形成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将源口村提升为富有茶文化特色的文化村落。二是将文化元素溶入到品牌当中。从包装设计到品牌推广都要注意与文化的融合。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深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中高档产品中,要充分体现平衡、中庸、天人合一的整体文化[4]。茶叶品牌的推广,文化也是重要的营销手段。比如,利用“开园节”“茶叶节”“茶文化交流会”、各类茶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推进文化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开发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比如,源口境内有省级“紫石塔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挂牌管理,落实保护措施,形成有山地生态特色的旅游观光景点。
“一村一品”相比优势农产品的大规模、集约化种植,更多侧重于“精品”“特色”,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5]。源口茶产业品牌杂乱,竞争力弱,需要切实加强品牌建设。一是整合品牌资源。通过企业兼并整合和重组、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将原先的几十种品牌整合成几个名优品牌。在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整合成的名优商标实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二是加强对品牌化的认知。提高注册商标的积极性,以发展的眼光精心培育、经营和维护“品牌”形象。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生产向优质、安全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并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的高中档系列配套产品。三是加强品牌认证,塑造品牌形象,实施产品提质增效行动,走“品质+品牌”道路,让品牌成为质量保证、产品档次的代名词[6]。比如,曾获国际金奖的安徽省著名商标“跑马冈”绿茶,以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等特点享誉市场,为了以良好的品质塑造品牌形象,公司以生态标准严格管理茶园,生产制作中更是不准吸烟、饮酒、喷洒香水等,以保证茶香的纯正。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品牌维护,使“跑马冈”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我国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有多种,基于源口村茶产业发展的特点与现状,适宜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发展模式,这也是我国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以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7]。该模式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要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对于发展较好的茶企,引导茶企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控股等形式,组建茶叶协会或茶叶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有效、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其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共同利益的推动下,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提供服务和技能培训等功能,同时,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还会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传播给农户,使农户在“一村一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二是积极鼓励茶企拓展销路,走出去,把销售网点布局到外县、外市、外省,加快与外界大市场对接。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创建茶叶产业的营销平台和信息平台,开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茶产品相关信息通过交易平台告知商家和客户,通过网上交易,快速便捷地销售茶产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一村一品”建设是乡村因地制宜,精准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一村一品”,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强;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实现农村美;村庄发掘自身特色资源,通过产业化发展,使农民摆脱经济困境,持续增收,实现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