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

2019-03-22 05:07张正荣
关键词:汉语言师范毕业生

张正荣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永川40216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基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指向,国内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响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号召,积极推进应用转型。其中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因此需要深入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以反思专业教育的得失,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

如何在需求导向下进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教学改革,学界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于宏认为在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应用、实践环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在学生掌握丰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2]。周仁成和张芬提出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教学改革中,要淡化文学史,突出文本中心地位;淡化课堂讲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强化问题引导,做好微课展示[3]。罗添灿和李国英认为,基于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质量和专业教学质量评比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教学技能大赛结果,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对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习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4]。庞欢建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重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内在动力;重视课内外结合;加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5]。

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永川区、铜梁区、万州区以及四川省绵阳市多所中小学校的调研,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实际,进行理论反思,重点探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一、当前中小学校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本次调研聚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因为大部分师范类高校都开设此专业,而语文又是中小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学科。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和实地观摩等调研方法。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校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较为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技能和教学能力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包含书写能力、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招聘人才首先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普通话不规范和三笔字不工整的应聘者,在招聘中容易被淘汰,而工整清晰的板书和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更容易获得中小学的青睐。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普通话要准确和流畅外,还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感悟能力,能够用语言去打动学生,所以能够合理组织词句、针对不同课堂用不同方式去表达,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能力,且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为老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教学能力是更高层次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包括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能力、认识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6]。教学能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人才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进入角色,站稳讲台,承担教学任务。

(二)班主任工作能力

在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举足轻重,是学生和学校、学习与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7],语文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符合教育传承文化的本质特点,当前中小学中语文教师往往要承担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所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仅仅只有专业知识修养或者突出的教学能力还不够,还应当具备班主任相应的工作能力。

(三)全面的知识素养

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需要“一专多能”的优秀毕业生,所谓“一专”是指具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谓“多能”是指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素养和多层次的能力。除了前述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绘画、表演等教学能力。特别在小学阶段,对教师多重能力的要求比较突出。“多能”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多学科的知识素养。调研对象强调,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有相当比重的课程内容涉及社会、自然、科技、经济、政治、地理、历史知识;文章体裁除通常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外,还有大量的说明文、议论文等等,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多学科的知识积淀,这也是用人单位考核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影响当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技能不足

1.语言与书写等基本技能不足。体现为普通话不标准,三笔字不工整规范,特别是毛笔字,普遍书写能力较低。其原因除当前科技普及化之后对书写的冲击外,一些高校对师范生书写和语言表达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将此基本技能抓实,学生容易轻松过关。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体现为毕业生演讲水平不高、朗诵能力不足,而中小学有较多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语文教学的核心能力也是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欠缺,不但难以引导学生相应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容易上好语文课。

(二)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能力薄弱

1.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由于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没有深入领悟和认知,导致课堂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计划性,对每阶段的教学任务不明了。

2.文本解读能力不足。体现为毕业生在岗位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分析文本,更不知道如何讲解文本,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占比很重的散文,毕业生的解读能力明显匮乏,并且自然科技素养欠缺,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但毕业生的多学科知识素养不足。

3.设计课堂环节、掌控课堂的能力欠缺。体现为师范毕业生对课堂流程的设计不熟悉,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和有效提问,课堂整体不连贯,处理课堂变化的灵活性不足,常常表现为按照教案机械地组织教学。

4.因材施教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体现为教学过程死板常规,缺乏创新,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同时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发现学生独特个性和能力而因材施教。

5.写作能力不到位。体现为毕业生无法写作优秀的下水作文,也就难以准确地评价学生作文,特别是不知道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设计。

6.命制试题的能力匮乏。毕业生普遍缺乏对试卷的深入研究,难以把握知识重点和考点,难以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导致课堂教学中重点不明确。在试卷分析基础之上的命题能力更是匮乏,无法独立命制试卷。

7.班主任工作管理能力不足。中小学语文教师较有可能成为班主任,这要求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具备一定的班级管理能力,这涉及与学生的沟通,对中小学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探究,具备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

(三)综合能力欠缺

1.综合素质欠缺。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小学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因此要求师范毕业生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等素养,能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但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

2.教研教改论文写作能力不足。教学探索和专业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本科生培养中,较少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毕业后基本的论文写作格式都不清楚,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研究以及专业研究。

3.缺乏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因对社会的了解不深入,容易导致长时间难以融入工作岗位。同时,缺乏社会问题分析能力使其难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4.传统文化素养薄弱,读书量太少。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肩负着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但当前的部分毕业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的实际阅读量太少,读书热情不高,读书质量有待加强。反思高校教育,课程安排过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缺少时间对必读书籍的研读;同时教师对学生读书的引导不够,学生缺乏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和反思。

三、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践

针对中小学的人才需求以及当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出现的相关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师范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严格把关,落到实处。除了常规的课程设置和考试,还可以通过小老师、个别辅导等方式,保证每位同学都具备教学的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师范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后,要想丰富课堂,必须具备多样化的才能,因此大学阶段学校应该注意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如增加新课标解读之类的课程,对小学至高中各阶段的目标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可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师进入大学课堂进行针对性授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实习;加强学生文学写作能力训练,多写多练,能够让毕业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写作范文。

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因材施教,分阶段分方向培养人才。大一和大二学生进行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三和大四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性学习。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慕课氛围,使得大规模的在线学习成为可能。通过在线学习,学生能聆听和学习世界上最优秀高校的课程,能把握最为前沿的思想,聆听最优秀教师的讲解,这些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的核心能力,绝不能因人设课;课程设置还要注重校情和学情,不能一刀切,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还要结合行业需求,调整实践能力关联度不高的课程,如某调研对象就明确指出某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周易研究、港台文学研究等课程可以考虑取消。综合调研意见,发现中小学期望大学能够开设这样一些内容的课程:家庭教育研究、社会问题分析、教师礼仪、西方教育理论或教育史、国学课程、电影赏析、文本解读或文学批评、中小学阅读教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古典诗词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解读、课件制作等等。

大学还需适当减少课程总量,对课程进行灵活安排,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可开设文本解读类课程和阅读教学课程,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多学科视野的形成。在美国,为应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人才培养已被广泛理论化和实践化[8]。

(三)实训实习契合行业需求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训实习应当契合行业需求而灵活安排,讲求实效。如毕业论文或设计可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某一个专题结合教学进行深入钻研与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课题研究,见习或实习时带着课题研究目标进行,各个板块分成不同小组进行,然后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毕业设计也可考虑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

当前学生的实习缺乏目的性,不知道如何听课,不知道如何评课,实习结束以实习报告简单敷衍;同时,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学生实习结束即开始找工作,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得到改正,实习中的收获也无法深入总结;另外此阶段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时期,学生精力不充沛。为此,对毕业实习安排注意协调,加强管理,如对毕业实习的考核,不仅有实习报告方式,还可采取聘请一线教师就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考核,并严格把关。

(四)提升教研教改能力

部分高校认为应用转型不需要培养科研人才,容易忽略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且以往中小学亦不太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训练和考核,不要求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但是2015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职称评审实施办法,其中教师科研教研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业绩条件。显然,“新的中小学职称评审制度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层次和成果质量要求的提高,反映出教育科研对于现代教育体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9]。其实,科研是一种对已有现象的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学生只有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专业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从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视野,从教学技巧上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因此,要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做科研,鼓励学生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

另外,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来说,语文教学和大学培养的根基是文化和社会,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强烈的人文精神,这需要在大学教育中,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内在修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备这样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够教出深度和水平,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当前大学和中小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之前缺乏沟通的各自为政,发展到现在的伙伴关系。所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应用转型发展时必须清晰意识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调整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汉语言师范毕业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