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 承德日报社
欲更好地强化新闻服务生活的理念,就必须要加强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力度,实事求是地做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新闻。做社会新闻,充分关注百姓生活是应有之基础,媒体人应从专业的视角出发,通过合宜的形式关注、记录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合理诉求,充分贯彻、落实新闻服务人民生活的理念。
概而言之,关注民生除了指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外,还包括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近年来,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必然会增强对深层次境界的需求,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此,新闻媒体也应与时俱进,多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对文化教育、时政科技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性及实用性需求。记者应放低姿态,深入群众,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记录,用普通人的触角去体会。如此,从民生的角度报道,往往可以挖掘出生动、有吸引力、能引发大众思考的内容,采写出产生于民间、形成于大众的民生新闻。在关注民生新闻时,应加强深度、广度,通过小事看大事,通过个别看整体,通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做出有力度又不失人情味儿的报道。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关联,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传递信息,进而带动受众关注甚至参与其中,最终起到较好的正能量影响力。这其中,报道的重要内容就应该是民生问题,具体方式不尽相同。以纸质媒体为例,可以通过开辟相关专栏、专题、专刊等形式,适时报道各类民生问题。每期至少关注一个民生热点,此热点须具有时事价值、反映一定的现状问题,且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讨论。关注、报道新闻事件本身之余,新闻媒体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解析,必要时给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建议,抑或是带动受众一起出谋划策、想点子。总而言之,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采写时事、聆听民声、记录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现状,进而引起更多社会人士的参与,推动现象性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民生问题是一个相对立体的话题,它包含多方面内容。抓快餐式、简单化新闻线索的同时,新闻媒体不应该忽略立体式报道。做这类报道时,新闻媒体应该学会从个体思考到群体、从表象向深层次内容探索。如此,才能让新闻报道真正具备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
不可否认,信息超高速发展时代,少部分新闻媒体所做的所谓民生报道只是流水式的记录,这样的内容往往只会让群众感觉到单薄无力,甚至生发排斥心理。实际上,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过程中,媒体人完全可以对琐碎的新闻事件进行科学汇总、分类,找到共性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报道。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媒体人接触到的大多数民生问题都是琐碎零散的,这就尤其需要我们能够以小见大,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找出几件事情的内在共同点,进而集腋成裘,采写出有力度、接地气的民生报道。这样,经过多次类似的报道,受众必将会领会到新闻报道的价值,感受到媒体力度与温度共存的生命力,并主动从中汲取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新闻媒体应自觉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责任,加强科学监督,通过权责范围内的努力促进问题性事件由恶性转成良性,甚至得到圆满解决。举例来说,可以通过设立舆论监督专栏,针对违法、违规、违反常理的现象进行监督和报道;可以不定期派记者走基层,走访、调查某些特定行业,针对易混淆百姓试听、易诱导百姓非理性消费甚至上当受骗的行为进行报道,进而指导受众正确识别、避免上当,必要时联系相关部门予以监督、整治;可以在加强舆论监督的同时充分与受众互动,调动他们的社会监督力量,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价值。通过类似方式,既可以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层次和深度,也能提升亲和力,使得民生新闻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鲜活化。
一言概之,秉持新闻服务生活理念,做有力度有温度民生新闻,最主要的一点即是将群众、将民生放在关注首位,理性地为群众反映合理诉求。在日常的工作中,相关媒体人应主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去,在坚持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媒体人的监督职责,适时发现、报道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民生新闻。如此,亦是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掘与展现人民群众闪光点、构建和谐社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