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芳,张军占,叶三梅
(池州学院a.资源与环境学院;b.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c.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看作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然而,国内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忽视大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情况仍普遍存在。“钱学森之问”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艰难命题,高校如何从重视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转化,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事关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问题,关乎着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2017年9月18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两者合力推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而存在天然的内在契合性。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形成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所有大学生只掌握自主创业的技能与方法,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从本质而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培养大学生敢于自我挑战、艰苦奋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如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大学生走进延安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赞扬大学生追寻革命先辈们的历史足迹,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自觉接受思想洗礼;鼓励大学生要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信中内容饱含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并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方向[3]。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精神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人确立奋斗目标时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反映,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前进方向。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定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起源、内容和目的等方面都凸显了其政治性的特征,但其出发点是培养具体的人,是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理想信念,同样要求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从知行合一、客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思想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说教较强,实践性教学较弱,课堂教学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大多枯燥无味,且内容更新滞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公共课兴趣不高,积极性不高。过于强调教学目标的政治作用,忽略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课程教学理论体系的严谨,忽略对新近发生的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解读;过于倚重政治宣讲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略电视、手机、网络等多样化的教学载体[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强调实效性和能力导向。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主体性和实践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青年人生价值的平台,是青年大学生将青春梦融入时代和社会的实践载体。
教育理念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教育理念是在对客观教育事实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是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思想,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对提高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获取的关系,注重弘扬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要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不但要注重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美呈现。由此可见,两者间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将两者的教育理念融合,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与创新合作意识,才能合力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构建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国内一些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零散、简单,与创新创业实践脱节严重,学科体系不完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全方面、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开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增加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二是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双重特点,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创新素质融入其中,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包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还有面向大学生的创客空间、创新创业讲座、报告、沙龙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另外也可以参与如ERP沙盘,BIZSIM企业竞争、创业之星等模拟实践,也还可以参与小微企业的策划与管理,制订SYB商业计划书、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6]。三是改革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灵活有效。课程体系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较强的主体参与性,学生如果不能参与其中,其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应注重采取翻转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与方法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重目标。
教师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构成要素。高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师资,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两者融合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理论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非常关键。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整合校内师资,积极建立“双师型”师资团队。二是积极引进校外师资,充实师资队伍。高校可以引进行业界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企业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及创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可以以讲座、论坛、咨询、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市场近距离接触,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市场发展与市场需求。他们还可以给学生带来自己的创业故事、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经验以及企业经营过程的企业文化,从精神上鼓舞学生、熏陶学生。三是要加强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间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高校专职教师可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管理创新,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加企业管理经验。四是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储备库,成立专门化的师资队伍。储备库中既包括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储备库中的教师也要定期参加师资培训,如参加KAB(Know About Business)“了解企业”培训、SI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高校创业指导师(IEEM)培训,提高指导老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水平。
高校组织建设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积极组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特别是对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有效实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学科间的交叉整合,无论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学管理、资金投入使用等方面都需要学校多部门联合办公,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可以由主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务处长和学生处处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团委、财务处、宣传部、科技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院长。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指导思想,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两者融合的方式与路径。制订两者融合的实施方案,指导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实现两者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二是强化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可以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掌握扎实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加快创新创业价值观念的转变。出台“大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以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管理办法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比赛的持续推进。鼓励师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广告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做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置换,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有效衔接,在学校层面组织不同层次的具有正向价值引领的创新创业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