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学术运营初探

2019-03-22 03:49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服务

汪 沛

(安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安庆246133)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长期以来,学界和业界对高校学报坚持学术性、内容为王达成高度共识,高校学报依托主办高校的学术优势,着力内涵建设,为传承学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不少高校学报往往固守纸媒时代的平面思维和案头工作,过多专注供给侧的内容生产,不太注意高校学报“需求端”“供应链”乃至整个“学术社区”“学术共同体”的维护和经营。应转换思维,创新思路,适时引入学术运营的概念,在坚守学术性,坚定内容为王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的同时,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借鉴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的理念,坚定走媒体融合之路,不断提升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品牌力、公信力。

目前学界对学术运营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中国知网仅检索出一篇论文,初景利、韩丽从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市场手段等方面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进行了探讨[2],尚缺乏对高校学报学术运营的专门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学报的学术运营进行粗浅分析。

1 高校学报学术运营的内涵与基本理念

1.1 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运营的解释有二,一是指运行和营业;二是指有组织地进行工作[3]。对高校学报而言,学术运营的指向和目的很明确,就是拓展、延伸高校学报的内容生产、知识服务、价值增值等功能,延伸编辑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学报的运作效率,建构学报的品牌优势。这是由高校学报内容生产、构建读者群、建立品牌的内在特点决定的。有学者指出,对于高校学报等学术期刊而言,经历了“三次售卖”的过程,即第一次售卖是“卖内容”,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第三次售卖则是“卖期刊”,在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以后,进行品牌延伸[4]。

首先,学术运营是一种经营。高校学报经营的是其提供的学术产品,要求高校学报积极投身全媒体的技术洪流,整合学术出版资源,重视用户体验,借鉴市场营销理念,加强高校学报的全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利用官方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融入学术社区,盘活、用好高校学报经营的学术资源,吸引读者的点击率和“围观”,提升学术传播的效率,精心维护高校学报的读者群、作者群,实现价值增值。

其次,学术运营是一种服务。高校学报要在数字出版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就要以知识共享、知识付费为契机,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知识服务有利于增进自身的造血功能[5]。要深入分析学者的需求,充分依托和利用高校学报的资源优势,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传统和现代手段相融通,建立学者圈、学术圈,提供新颖、实用、精准、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如主动推送学科前沿、学术热点,提供学术会议信息,为学者提供引文分析、数据参考、知识链接等知识服务。

再次,学术运营是一种品牌。一方面,学术运营是要擦亮高校学报的“窗口”,凸显学报的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道路,改变高校学报“小、散、弱”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术运营是要呼吁学报编辑的跨界和转型,编辑应成为具有胜任多种工作的“多面手”,实现科学编辑、文字编辑、管理编辑和出版人角色的统一[6]。

1.2 理念

1.2.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高校学报的知识传承、学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其发表论文的学术含量和创新意义上,也体现了学报对同行评议的审稿专家、编委会成员、学者等人力资源的集聚、维护、经营,这些人力资源是学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必须不断分析、跟进、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下,最根本的是以用户为中心,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思维”“用户体验”“用户至上”[7]。高校学报的竞争固然是学术内容质量的较量,也体现了其发现用户、争取用户、维护用户的能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超前预判、精准把握,千方百计增强“粉丝”的黏性[8]。

1.2.2 以知识服务为手段 学术期刊是知识的载体,本质上是以集成创新的方式,刊载学术发现,为学者的学术创新服务,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学报具有知识服务的内在属性和功能。诚如许剑颖所指出的,知识服务是编辑早已从事的工作,传统出版时代,编辑知识服务揭示知识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服务手段较为单一,时效性较差,不能成为传统服务的主流或重点[9]。进入数字出版时代后,大多数高校学报的知识服务则是被动依赖知网、超星等第三方数据库和运营企业,主动性差,这种“搭载”方式消解了高校学报的个性化品位,造成主体性缺失,不少高校学报建立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往往只是用来推介其纸质刊物的内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个性化服务。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学报创新思维方式和服务方式,推进知识服务的理论创新;在实践层面,推进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的应用转变,拓宽知识服务渠道,优化编辑流程;在大数据、云计算助力下,实现阳光服务[10]。

1.2.3 以价值增值为目的 高校学报的学术传播本身也是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经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高校学报在知识服务领域发力,必须凸显内容优势。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服务公司、学术数据库深度合作,有条件的高校学报亦可探索自建发布和传播平台,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学报承载的学术内容,注意传播的时效性,抢夺“首发权”,实现价值的传播、增值。另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必须真正树立知识服务的理念,改变以往线性、单向度、粗放的学术传播模式,从服务的角度审视并完善日常工作,将工作目标放到知识服务社会、学术引领生活上来,强化知识服务功能,探索可盈利、自我造血式的办刊之路,形成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11],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高校学报的转型升级。

2 高校学报学术运营的路径创新

2.1 组织引导学术活动

“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12]。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学报是学术交流的对话平台。高校学报要改变定位,从报道一流的成果转变为组织、引导一流的交流对话。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报道科研思路和报道科研结果一样重要[13]。高校学报要主动进入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全流程全环节,发挥学术平台的报道、交流功能,借助全媒体时代的即时通信工具,帮助学者在学术圈内主动占位,赢得先机。高校学报编辑部可举办一些小型座谈会、沙龙、笔会学术会议,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加强编读往来,这也是吸引和留住优质稿件的有益尝试。在全媒的时代语境下,高校学报编辑还应积极融入学者的网络学术社区[14],创设线上线下相交融的对话平台。

2.2 着力培养学术新人

高校学报要真正发挥园地功能和平台优势,就必须既善于组约一流学者的一流文章,又善于挖掘和培养学术新人。在高校学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文易得,好文难求。对“名人效应”和“名文效应”的追逐愈演愈烈,高质量稿源成为稀缺性战略资源。近年来,评价导向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不言而喻,是否被核心评价体系收录、其排名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术期刊自然来稿稿源的质量。核心期刊往往具有“集聚和扩散效应”[15],吸引优质稿件,一定程度主导了学术资源的分配和流向。为寻求突围之道,部分高校学报尤其是非核心高校学报寄希望于组约“大家”和名人的文章,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长远来看,这一做法不可持续。与其如此,不如通过高校学报的持续栽培,发现和培养发展潜力好、可塑性强的学术新人,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认同,将之转化为高校学报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构建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读者群。高校学报本身就“肩负培养学术新人的重任”[16],高校学报可根据自身的实际,发挥其所依托的编辑出版学学科优势和育人功能,针对学术新人开设特色化、个性化、针对性的论文写作类课程,成为学术新人的引路人。目前,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已经闻声而动,先行先试。如不少高校历史学科开设的“史学论文写作”教学任务就由学报编辑承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将“编辑出版学研究”专栏办成特色品牌,实现了繁荣学术和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大气科学学报》副主编张福颖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赢得了学生的好评[17]。

2.3 主动提供特色服务

高校学报是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的重要中介。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高校学报要提倡“跨界”意识,打破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的“隔膜”,主动深度参与学术研究。对于高校学报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为学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一方面要主动追踪学术研究的进展,建立追踪机制,跟进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加强栏目策划,积极组约稿件,提升高层次成果、标志性成果的“显示度”;另一方面还要精准分析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的信息需求。这种信息需求是开放和多元的,高校学报应在开放服务思维下,充分借助开放知识、工具和平台,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精准研判用户需求,与高校学报的出版发行“无缝对接”。高校学报要主动为学者提供针对性的学术信息服务,建立个性化的推送系统,深度融入学者的学术社群,加深编辑与学术圈、读者群的情感联系,打造知识服务品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学报的“两微一端”不应是纸媒信息的“复印机”,将纸媒的信息不加思考和机械地复制、粘贴到网站、微博、微信上,而应强化推送信息的深度加工,主动提供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3 结语

传统出版时代,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具有相对封闭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编校功”是不少高校学报编辑的生动写照,固守平面思维和案头工作,做“编”和“辑”的工作。在媒体融合如火如荼之时,新的时代语境呼吁高校学报主动创新,主动作为。高校学报的学术运营是在以内容为王、坚守学术性为根本遵循的基础上,擦亮窗口、树立形象,提升其特色内容和标志性成果“显示度”,建构学报品牌的必由之路。高校学报应有跨界的眼光和勇气,关注学报“需求端”“供应链”乃至整个“学术社区”“学术共同体”的维护和经营,在组织引导学术活动、着力培养学术新人、主动提供特色服务上持续发力,提升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品牌力、公信力。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