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在青岛召开。“为了残疾生命的重建——康复大学建设研讨会”作为分论坛之一,邀请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日本、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瑞典、芬兰、中国香港、国内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副省长于杰、青岛市副市长朱培吉分别致辞,中国残联副理事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主持会议。会议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张海迪主席认为,康复是生命的重建,康复不仅是身体的康复,与社会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康复大学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要有人文关怀。
于杰副省长认为康复大学建设,一要坚持高起点谋划,成为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研究为支撑,以应用为导向的新型高水平大学;二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充分考虑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三要坚持高效率推进大学建设,早日投入使用。
康复大学筹建领导小组李欣章教授介绍了康复大学规划和建设的初步设想:一要定位于建成一所教育、科技、产业、服务贯通的新型高水平大学;二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专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三要在学科专业方向上重点打造五个学科专业集群和五大创新研究中心;四要建立开放合作和共建共享机制,实行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和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人力资本与知识价值市场化机制;五要抓好体制机制、前期投入、战略产品、集成平台、杰出人才等方面的关键举措,保障康复大学的高水平建设与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李敏媛女士认为,首先要进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及人才评估,关注毕业生的身份认同,建立康复人才国家标准,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国家级和国际级的康复人才网络。
世界物理治疗联盟副主席玛戈特·斯金纳女士建议,设置参与式课程,开展协同式的教育,对治疗师进行全科式、专业式培训,以国际联盟的形式推动全世界增强健康意识和康复意识,提高治疗师国际视野。
东芬兰大学医学院康复部主任奥拉维·艾拉克西宁教授介绍了欧盟的支持女性健康项目,证实通过辅助器具和自我管理健康系统等高科技可提高生活质量。
英国威尔士政府伤口愈合中心凯斯·哈丁教授认为,外伤伤口愈合是康复医师的重要责任。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智轩教授认为,生物工程、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及预防等学科应加进康复大学学科体系,课程需要跟国际认证、接轨。
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丸山仁司副校长建议,重视课程设置,定期调整教育大纲,需要特别重视产学研结合。
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谷口敬道教授建议,结合ICF,开展多领域协同合作的教育,注意开展临床实践教育,考虑实现高水平临床教育所需的临床设施和合格教师。
香港康复会高级顾问贝维斯认为,康复大学的教育培训要符合国际标准,同时要关注残疾人需求,实行融合教育。要明确大学精神及价值观,促进跨领域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郑永平教授认为,预防和康复相辅相成,要重视研究成果转化。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建议,学科建设方面应注重临床学科与工程学及电子学科的交叉,在康复方面做好与社区、医院融合发展,将资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相结合。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郭义教授提出,应注重中西医协同发展,将针灸等传统康复技术整合到教学体系;现代康复学需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实行研究生教育先行、再开设本科生教育的体系。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黄悦勤教授认为,康复是身心康复,应注重身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精神卫生的整合。
瑞典ABB公司亚当·哈格曼先生建议,推动新技术应用,构建良好的康复生态系统,帮助残障人士恢复其健康和尊严、保持其独立性。
华大基因创始人、董事长汪健认为,先天性疾病和后天疾病预防是学科发展方向,可具有引领性作用。
德国奥托博克驻中华区总经理宋宗帅先生认为,要建立产学研医康融合的机制和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企业为主导,进行跨学科合作。
海尔集团智慧医疗项目负责人齐飞女士提出,把康复大学、康复医院、康复社区以及康复家庭用物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实现需求、康复与情感精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