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昭平县樟木林镇朝江村小学 广西贺州 546800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承担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面对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现状,他们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多项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同样的外界环境,对不同的教师来说,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外界的客观环境和教师的主观因素相互作用是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水平认识的深入,中小学教师工作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总是期望教师不仅担任学生的“传道授业”者,也期望教师担任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还要符合知识渊博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等角色。在社会中近乎完美的角色期待,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加剧了教师内心的矛盾,引发心理问题。
目前,人们总是以升学率和教学成绩来评价学校的好与坏,更以教师的教学成绩来评估班级的好坏,导致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相互猜疑,甚至成为了潜在的敌人,导致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这也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人际敏感、敌对等心理问题的原因[1]。与此同时,学校对教师评价机制建构的也不够科学和完善,有的学校制定了“工作量考核”、“学科权重系数”,设定了教师的督导室、考评管理部门等,专门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进行考核。这样众多的考核制度,打击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感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引发多重矛盾冲突。
教师由于职业的习惯,便总是无意识的把学校的角色带到家中。如果家中夫妻关系和睦,彼此相互适应,也知道如何面对调整,生活便会幸福。如果夫妻关系紧张,不能互相适应,不够理解,便会诱发家庭矛盾。另外,由于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繁重,工作压力大,常常使教师力不从心,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常常受到家人的责怪、抱怨,加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影响因素。
1.人格特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问题较多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具有特质的人格特征,尤其体现在内向型人格特征。这些教师反应速度较缓慢、感情细腻、富于自我体验,易受到伤害。在行为上犹豫不决、畏缩不前,使他们失去了许多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机会[2]。人际交往上,不喜欢向他人谈及真实的想法,逃避或拒绝与他人交往,使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在遇到意外事件或困难时,没有倾诉对象。在遇到应激事件时,引发心理危机,很难解决,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如果教师为外向人格特征,积极乐观,情绪稳定,沉着自信,不易被困难所折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会较高。
2.环境适应力
个体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多变的,多数都不是受个体意志控制的,是需要个体对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中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在这个年龄阶段,教师要面临事业的上升阶段、职业的转型阶段,同时还要面临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等多重社会责任,对教师的适应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因而,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往往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3.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准确评价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身的自我评价能力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对工作压力认识不够,缺乏自我减压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将会导致问题不断累积,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升学的压力以及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教师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疏导、辅导,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