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华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境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描写的就是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引发全社会对“工匠”的广泛关注。2016年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入选当年十大流行语。此后2016年—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中均提到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已成为国家战略和全民共识。
近年来,学者们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等各个层面对“工匠精神”作了一些解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1]。
我国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高职教育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重要支撑,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6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需求,要求我们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大规模的技术人才支撑”。2017年1月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技能人才的紧缺度做出了预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在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需大量高技能型人才作为保障,更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以推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质量升级。《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指出:“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品质。
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将“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从微观上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上对于我们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当前,高职院校坚持工学结合思想,基于职业岗位需要,打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将工作过程与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相融合,对传统课程进行重构,将学习内容和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情境教学模式[2]。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培育“工匠精神”时仍有以下几方面做得还不足。
受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影响,整个社会重本科教育、轻职业教育,以技能工人为代表的人社会地位不高,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不高,造成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对“工匠精神”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做得不够,校园内部治理上没有融入“工匠精神”,师资队伍中有企业经历的能工巧匠比例不高。
当前,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实践教学比例较大。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由于受课堂人数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限,更谈不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的校内实训课为例,实行的都是合班教学,课时和工位有限,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也有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入心入脑。在时空上,往往只停留在课本上和宣传口号上,没有做到从入学开始,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手,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协同参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应该是双主体育人、互惠共赢的紧密关系。但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追求的价值差异、体制机制不同、利益与风险不对等,企业在院校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实习场所参与的深度不够,校企之间优势资源共享平台不完善,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一定程度影响了高职院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要求:“要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这些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各地方职业院校举办或参加了各类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工匠精神”的传播和传承,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助推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1.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器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不够,偏重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培养,轻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素质教育类课程被弱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建立大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和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为例,从2014年起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以下简称“国赛”),国家级大赛的操作平台、技术要求、操作工单都是以目前我国民航业内的适航标准为大纲,通过总结参赛经验,学院及时调整和完善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
2.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推动器
职业技能大赛是学生综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实际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紧迫性,展现的是参赛选手的“工匠精神”。比赛的成绩是建立在平时实践教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为例,连续三年包揽国赛一等奖,通过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飞机维修3D模拟机教学平台项目”、“实训课抖音互动教学项目”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深度融合“工匠精神”,效果比较理想。
某种意义上,职业技能大赛是展示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指导教师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参赛选手的成绩。指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以及对赛项的专注程度,并由此传授给学生的“工匠精神”都体现在学生的比赛中。近些年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越来越贴近于生产实际,越来越侧重于运用综合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教学和集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指导教师首先要自身具备“工匠精神”和突出的专业技能。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为例,近五年来连续参加国赛,24名学生共有获得了6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其中10名指导老师被评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连续两年举办“两岸职业院校飞机维修基本技能邀请赛”,获得2个团体二等奖,4名指导老师被评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这些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指导老师,促进了学院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要培养当代能工巧匠,就要将“工匠精神”植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全过程。通过凝练职业技能大赛中参赛师生展现的“工匠精神”,可以成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闪亮名片”,成为高职院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为例,学院逐步形成了打造校级赛事——行业(地区)性赛事——国家级赛事三级职业技能大赛品牌。近年来,共组织了11届校内“机务技能大比武”,主办了2次“两岸职业院校飞机维修基本技能邀请赛”,协办了5次行业企业组织的岗位技能大赛,参加了4届国赛(其中承办了3届)和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2016年4月中国南方航空作为中国唯一一支参赛队伍,参加了第九届国际飞机维修技能大赛,5名机务工程师中有3人毕业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其中1人夺得两个单项冠军并打破1项赛事记录。这些已成为学院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品牌,也是学院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很多知名企业重金招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原因就是这些技能大赛的赛事规格和含金量高,赛项内容对标行业标准。
高职院校在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时,应注意将技能大赛的赛事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当中。在设计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时,融入“工匠精神”的理念,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 “工匠精神”,单靠高职院校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还需要企业伸出援手[3]。目前,高职院校在组织参加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有校级赛事——行业(地区)性赛事——国家级赛事——国际性赛事。高职院校在组织校赛时,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既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也能促进比赛更贴近岗位标准。高职院校在参加行业(区域)性赛事时,可以联合行业企业组队参赛,整合校企优质资源,让院校选手的理论水平优势与企业选手的实践能力优势充分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高职院校在参加国家级赛事和国际性赛事时,既可以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指导老师,让选手接受更贴近于岗位实际的行业标准、职业精神的熏陶;也可以校企联合组队参赛,充分借助于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条件,提升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要求,2008年教育部联合其他主办单位发起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到2019年已有21个分赛区,35个主办单位,共有来自全国37个地区的17450名选手参加,其中高职组设立49个分赛项。
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是由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世界技能组织(World Skills International)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世界各地在职业培训领域方面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以提升各国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发展水平。世界技能组织采用会员制,以国家或地区为会员单位参加,至今已有50年的发展历程[4]。2019年我国共派出63名选手(其中47人出自职业教育领域)参赛,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取得历届最好成绩。
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凝练赛事品牌,将赛事展现的“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让“工匠精神”入耳入脑入心,营造崇尚职业技能,传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要及时推介大赛新闻资讯,宣传大赛典型人物,学习大赛“工匠精神”,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职业教育,支撑职业教育需要重拾“工匠精神”,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5]。高职院校应引入赛事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技能强国筑牢基石,让“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