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9-03-22 00:46唐炳辉
成功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课文

唐炳辉

田东县朔良镇宝达村小学 广西百色 533000

“文化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1]。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起点,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能够延续的重要措施,而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心理情操、美的情趣,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意识形态。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2]。以下,从我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的形象,揭示道理

教童话《巨人的花园》时,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态度的对比,感受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通过故事情节,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创设情境,增强德育的感染性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忽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加强了传统美德的渗透性,而且增强了感染力。如教学《秦兵马俑》中,列举数字的方法表现了兵马俑规模宏大。“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八千个。”“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从中想象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在重点词句中渗透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品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世代相传。再如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五、在重点段落中渗透

抓住主导作用的思想来教育学生,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要抓住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来分析,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例如课文《搭石》的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语句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再如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精神思想。

六、分析人物的性格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引导学生学习“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带着这一问题整体朗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反复朗读,通过李博士珍惜时间,突出了医生惜时如金,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体会到医生一心为他人,时刻想着病人的高贵品格,从而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传统美德教育。

七、总结课文内容中渗透

学完一篇课文,要把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整理出来,这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鸟的天堂》中保护森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倡导绿化的教育。《搭石》中主人翁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题材。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的途径,一是具体品味体现审美对象的美的句子和段落,二是通过读文感知和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的崇高、道德品质的优秀,并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基本的做人的原则。

总之,语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小根植在孩子们的内心、熔铸于他们的血液,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3]。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课文
身边的传统美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