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民
近年来,绍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第二批品质农业“双十大”项目。重点推广应用“产业+团队+项目+基地”模式,开展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库、保障型蔬菜基地、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等建设,2018年新增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0个、新型农机装备1万台套。
强化“机器换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出台专门政策,重点扶持高效植保、秸秆处理、智慧农机等重点机具。创建省级“机器换人”示范乡镇3个、示范基地19家,上虞区、诸暨市正在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探索建设“2+N”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综合农机服务中心7家。推行免费实地检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出台农机政策性保险补贴政策等。
积极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服务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养”(养老、养生、养病)、文化创意和村级农副产品一体化电商销售平台等新型业态。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因地制宜打造骨干型、旗舰型“农产品基地+电商平台”。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黄酒小镇等8家农业类特色小镇,开发“浙东唐诗之路”“孝德文化亲子游”“白马春晖研学游”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旅游线路产品。
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依托浙江省唯一农字号高职院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组建乡村振兴学院,主要履行“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大职能。计划建设乡村振兴研究与传播中心、“三农”人才培养中心、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四个中心”,组建由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团队,打造一个全市域、多校区、多层次的乡村振兴教育平台,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加强新农人培育发展。实施农村归雁计划,培育“新农人”“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共青团“农小二”和农业局“农创客”的融合,协调部门出台扶持措施,营造青年农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启动六大新青年乡村振兴行动项目。率先在全省成立市大学生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和大学生农创客扶持政策。
组织大中学生社会实践。组织青年下农村、进社区开展主题专项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依法治国宣讲、乡村振兴帮扶、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美丽绍兴”实践、“彩虹人生”等9大类活动,成立大学生“青创农场”实践基地11个。打造“青春试翼”“家燕归巢”“青春故乡行”“新青年下乡”等品牌活动,为大学生留绍创新创业尤其是农村创业搭建平台载体。
留住乡愁记忆。以116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为重点,出台保护利用工作负面清单,全面开展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完成全市普查,公布首批保护名录。市规划局为部分精品村制作“一图一景一模一影”,通过空中及地面不同视角拍摄和后期编辑制作,结合历史资料及未来规划等素材,展示村庄的历史、人文、自然风貌。
构建文化阵地。加强移风易俗示范县乡村三级创建,加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巩固农村文化主阵地。继续推进图书、电影、戏曲等下乡活动。上虞区落成启用上虞乡贤文化广场和乡贤馆,启动乡贤培育“青蓝工程”,以乡贤文化为抓手,引领乡风良俗。
丰富民俗活动。组织多家新媒体推出嵊州越剧、绍兴莲花落、上虞民间蚌舞、新昌调腔等近20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节目,并采取“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方式,展示新时代基层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新昌县开展“走进古村落,古村故事我来说”系列活动,将古村落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编纂成《千村故事》;建立“一村一档案”,全面盘清25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家底,通过文化墙、文化节等形式,再现传统民间艺术。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域农田土壤修复试点工作,全面实施10个市级土壤修复试点工作,涵盖所有区、县(市)。生活污水治理上,分类推进提标改造村、规划非保留村、集镇村污水治理,积极构建“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场一策”养殖场污染治理完成率97%,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在线监控网络全覆盖等。
持续深化“厕所革命”。结合绍兴农村公厕建设标准的实际制订出台《绍兴市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卫生管理规范》,填补了国内空白,规范突出了便民性、无害化、长效化。根据村庄内公厕的现状,提出对标(对照标准进行达标改造)、提升(根据需求
提高原有公厕档次)、补缺(满足需求新建设公厕)三种改造提升模式,分类指导。在改造建设公厕的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出台管理办法,推行“公厕长”制度,确保农村公厕建得好、管得好。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公交通达标准并轨,全市乡镇与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通达,中心村和较大建制村金融服务网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各级各类医联体111家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省级中心镇及人口10万以上的乡镇(街道)实现图书馆全覆盖。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绍兴市“村村通公交”认定办法》。
图/任延
突出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示范创建,围绕构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大美格局,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0个、特色精品村92个、A级以上景区村234个、美丽田园(茶园、生态牧场等)151家,建成24条美丽乡村景观带,景观带区域涉及全市一半以上的乡镇。打破县域空间限制,启动建设5条县域互联互通景观带,实现各县景观带之间的互联互通。结合水乡风貌,重塑曹娥江、浦阳江、古运河等沿岸乡村景观带,突出水陆共建,构建完善全市美丽乡村景观带骨干网。
加强驻村干部建设。出台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把骨干力量向农村倾斜配备,明确户籍人口在2000人以上或软弱落后村实行“一人一村”专职驻村,户籍人口少于2000人或常住人口少于800人的村实行“一对二”专职驻村或“一对一”兼职驻村。建立镇级驻村工作每周例会制度和村级每周民情分析会制度,编制“驻村工作职责清单”,把复杂的农村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明确驻村干部经济待遇高于乡镇机关同职级干部,提拔中层正职要有驻村工作经历,将驻村工作与村务工作“捆绑考核”,牢牢压实驻村责任。
探索推进“三治”融合。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如柯桥区首创村级综合信息工作室,上虞区通过创设“1+N”矛盾调解小组,诸暨市草塔镇推行“先锋驿站”模式,嵊州市仙岩镇创设村嫂“三望机制”推行村嫂+平安、村嫂+创业、村嫂+公益等“村嫂志愿服务+”联动组合模式,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建立法治先锋会、乡贤参事会、巾帼志愿会、红白理事会、板桥德馨会等“五会”民间组织。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试点。深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2018年共激活闲置农房112.4万平方米。推进嵊州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累计发放贷款6.18亿元,贷款增量居全省10个试点县前列。柯桥区、越城区、诸暨市相继列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为国家级试点。诸暨市探索实施“地票”新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