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长三角地区皖浙深度合作着力点

2019-03-21 10:40林斐
浙江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浙商跨省安徽

□林斐

新时代皖浙合作,需率先推进皖浙城市结对合作、加强民企与政府的产研创新合作、促进营商环境对标与发展的理念对接,朝着全面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的方向不断深化

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速,上升至国家战略,为区域深度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性机遇,将沪苏浙皖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皖浙合作一路走来,独树一帜。要把握新时代新机遇,构建皖浙多层次、宽领域、紧密型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合作的升级版,创建探索“皖浙样本”。

皖浙深化合作有基础

皖浙山相依、水相连、人相亲,经贸往来历史久远。徽商的经商理念对浙商有重要的借鉴,浙商形成发展深受徽商的影响,这是长期交往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为两省经济交往结下了最初的纽带。改革开放后,皖浙经济互动紧密,要素交流频繁,一直保持“资源人源和资本”双向流动格局。安徽是资源大省,要素资源输出方,通过皖电东输、皖煤东运,每年向浙江运输的电力占安徽全省电量的50%,输出煤炭总量占江浙沪地区的15%。此外劳务输出,上世纪90年代,安徽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前往江浙沪地区务工经商,浙江成了安徽跨省流动人口的首选地之一,2000年全省跨省流动人口总数680万,到浙江106万人,占比15.7%。到2017年全省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到浙江达226万人。如今安徽人遍布浙江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农村地区,这种跨省人员密集流动现象并不多见,有力地见证了皖浙两省的紧密关系。浙江对安徽的资本输入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十一五”以来安徽承接苏浙沪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的大规模向外转移,“十二五”时期浙商在安徽投资占江浙沪投资比重的40%以上。浙江民间资本加速向安徽省转移,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把安徽省作为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对拉动安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安徽的浙江人,以经商人员和企业家为主体,2000年在皖浙商为20万人,如今已扩大至50多万人,占全部在外浙商的1/10。

皖浙合作发展起步早,经历了合作发展磨合期,基于要素禀赋优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双重差异,叠加资源要素优势与市场优势,互补性和配套性很强,经贸交流活动活跃,合作发展势头向好。多年来,皖浙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互访,签署多个领域战略性合作协议,不断开启皖浙合作新篇章,夯实了皖浙合作的牢固基础。

新时代皖浙合作有待深化

进入新时代,江浙沪已完成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速度放缓,浙商在皖的制造业投资有所下降,基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区域分工空间大为压缩。新技术革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交通与通讯便利与便捷程度提升,地缘优势弱化,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浙商抓住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投资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行业、现代服务业覆盖,从区域化向全国化、全球化跨越式战略性布局。新时代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立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皖浙合作迫切需要深化,安徽不能满足于要素合作与布局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固化既有的合作模式,应明晰浙商产业资本战略取向与布局,以及背后的团队合作的务实创新精神支撑,紧紧把握新时代合作的三大切入点,拓展新空间,扩大新领域,取得新突破。

找准共同点。你有我也有的资源,是合作发展的共同意愿。旅游业是近年来两省合作最为成功的案例。随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深度推进,两省旅游业联动发展热度不减,旅游路线一体化规划,节假日两地游客直线上升。杭黄高铁开通,将杭州与黄山两大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连接,串起沿线7大4A级以上国家风景名胜地。下一步要深化浙江与安徽之间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打造重要的合作平台。科技创新是深化合作的一大重要切入点。皖浙在全面推进创新改革与建设创新试验区与平台上,各具优势,安徽的合肥、芜湖、宣城与浙江的杭州、嘉兴、金华参与G60科创走廓九城合作,尝试打造科创一体化样板间,尚需加快推动跨省区域协同创新。

抓住利益共同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打造合作利益共同体。2008年启动第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协议,2016年启动第二轮试点,两省统筹推进新安江的综合治理不断完善,成功构建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生态的样板,已在全国其他5条涉及跨省合作河域推开。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仍在进一步推进中,已纳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入中央顶层设计。随着中央采助补助退波方式,生态环境共建上皖浙合作紧密程度有增无减。涉及跨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也是两者的利益共同点,在安徽的浙企主要是制造加工行业,多数是“园中园”,规模偏小,层次较低。下一步需要提升园区产业档次,在做大做强在皖浙企的园区上下功夫,拿出新举措,谋划建设跨省市一体化产业园,完善两方共建园区的利益共享机制,打造皖浙融合发展的标杆。

找准嵌入点。借助外力支点,撬动杠杆。浙江互联网经济发达,数字经济走在前列。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浙江“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合作,加快安徽制造业升级,打造“互联网+制造业”平台。通过发展特色小镇,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浙江特色小镇以及加快乡村振兴是全国的标杆,安徽特色小镇建设不仅缺资本,更缺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在运营经验与模式也需要向浙江学习。此外,安徽是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浙江是开放大省,截至2018年10月底,境外企业和机构9728家,而安徽仅800家,相当于浙江的1/10多点,对比差距很大,对外开放合作的空间相当大。

把握新时代皖浙深度合作的着力点

新时代皖浙合作,需朝着全面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的方向深化,推出更加务实、更具创新性的举措,把握主要的着力点。

率先推进皖浙城市结对合作。合肥与杭州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应增进共识,了解双方需求,增强情感交流,促进相邻相近地区优势互补的城市建立起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边界地区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合肥应主动与杭州对接,深化城市管理与治理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广杭州等标杆城市管理与治理的先进经验,提升安徽城市建设、管理与治理水平,推进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园区、“互联网+”医联体等生活性服务业新领域的合作,吸引浙商资本参与地方新经济产业基金与PPP项目,共谋发展大计。

加强民企与政府的产研创新合作。鉴于科技创新在城市和区域产业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安徽主要靠政府力量推进,浙江走在科技创新前列的是民营企业,要发挥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作用。安徽企业应加强与浙江民企创新合作,利用浙江的网上技术市场,作为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的科技服务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把握G60科创走廓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发挥出各自优势与长处,关键要发挥出人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使官产学研合作上个新台阶,提升两省之间协同创新水平,构筑创新合作长效机制。

促进营商环境对标与发展的理念对接。企业家们用“脚”投票,吸引更多的浙商来皖发展,必须要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安徽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以商招商,招商引资的政策均等化,推进准入标准互认、业务系统互联、数据资源共享。支持合作试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先行先试,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提供示范。安徽应对标浙江,力推“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窗受理”和“一证通办”管理方式。安徽主政地方领导要更新发展理念、行政管理手段与方式,转换角色定位,由管理者转为服务者。徽商也应多向浙商学习,取长补短,敢闯敢试,勇于进取,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理念,构筑亲清的政商关系。对外开放上,安徽要加快企业走出去,与浙商一起抱团发展,拓展国际市场。期待在境内外更多新领域,看到更多的徽商与浙商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浙商跨省安徽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朝阳和燕达的跨省合作
外部激励因素对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及其途径分析——基于五个地区浙商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