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71)

2019-03-21 05:37
北广人物 2019年3期
关键词:棉鞋民间北京

【第七十一辑】71 京城独有的方言土语

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土特产,这些都属于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儿。一个“好”字,北京人说“好”,新疆人说“亚克西”,广东人说“吗吗滴”,湖南人说“娘塞迪”,还有其他地方的发音。要不怎么叫方言呢,这就是它的特点。

几乎每个地区的方言里,都会涉及到本地区特有的物产,这类物产,别的地方没有,只能依据当地的叫法,比如新疆的“哈密瓜”、“哈密杏”、“巴达木”等,都是当地的叫法。此外像各地的吃食,如新疆的“馕”、西北的“臊子面”、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龙抄手”、山西的“傀儡”等等,这些都是按当地的叫法,归入土语中的。

当然,也有不少吃食本地有,其他地方也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比如:天津叫“杂烩菜”、安徽叫“杂烩”、北京叫“杂碎”。北京人说的“豆腐皮”,东北人叫“千豆腐”、天津人叫“千张儿”,等等。这些都属于土话中的特有名词。

北京也有大量的本地独有的土产和商品,这些也都归入到土话里了。当然,也有某种东西不只是北京有,但只有北京话这么说。比如:

1.吃食

豆汁儿、麻豆腐、炸酱面、艾窝窝、花糕、老鸡头(冷饮)、驴打滚儿、糖耳朵、灌肠、棒子面儿、盆儿里碰(疙瘩汤)、年糕、烧卖、炒疙瘩、咯吱、茶汤、糊饼、卤煮火烧、炒肝儿、爆肚、花糕,螺丝转(烧饼)、焦圈、排叉儿、苏造肉、心里美、茶糕(也叫藕零儿)、温博(炒红果的一种)、鸭儿广(梨)、翻毛月饼(酥皮月饼),等等。

2.物品

水汆儿(烧水用的)、夜壶(尿壶)、排(pai上声)子车(人力货车)、老头乐儿(棉鞋)、马褂(衣服)、棉猴儿(棉衣),趿拉板儿(拖鞋)、冰盏儿(响器)、唤头(响器)、胰子(肥皂)、骆驼鞍儿(前脸隆起如驼峰的棉鞋)、毛窝(棉鞋),帽筒(瓷器)、杌子(矮凳)、马扎儿(折叠凳)、五供儿(佛桌上的五种供品)、舌刮儿(漱口用品)、风斗(通风用的)、火筷子(捅火炉子的),等等。

3.动植物

四不像(麋鹿)、燕么虎儿(蝙蝠)、蝎了虎子(壁虎)、老家贼(麻雀)、鲫瓜子(鲫鱼)、季鸟儿(蝉)、绿豆蝇(一种大个儿苍蝇)、马蝇子(一种马蜂)、虎伯拉(一种鸟儿)、爬山虎(植物)、刺儿梅(梅花的一个品种)、死不了儿(植物)、朝天椒(植物)、麻凌儿菜(马齿苋)、苦蔴(曲么菜),等等。

4.文化

有文墨(有文化)、墨宝(书画)、对子(对联)、打灯虎(猜谜语)、破闷儿(猜谜)、票友(戏迷)、什不闲(曲艺)、拉洋片的(民间表演)、耍骨头(曲艺)、花会(民间社火组织)、走会(社火表演)、中幡(民间表演)、掼跤(摔跤)、戏园子(剧场)、台柱子(主要演员)、老戏骨(老演员)、场面(戏曲伴奏)、老板(戏班东家)、鬃人儿(民间手工艺)、毛猴(民间手工艺)、捧角儿(捧演员)、走穴(主业以外的演出)、给谁磕过头(谁的徒弟)、换过帖的(结拜过的)、江面人儿(面人)、作[读嘬]坊(工作室),等等。

5.身体

脑袋瓜子(头)、胳棱瓣儿(胳膊肘儿)、耳根台子(耳朵)、颏拉素(下颏骨)、胯骨轴子(胯骨)、脖梁骨(脖颈)、后脑勺子(脑后)、奔头儿(前额高)、脑棒骨(脑骨)、地拉排子(形容个矮的人),等等。

6.情态

咯硬、腻歪、添堵、逗咳嗽、递葛、倒腾、嘚啵、萎咕、撺掇、邋(读le“嘞”)遢、咯吱人、有日子、倒飭、故蛹、消停、黏乎、递牙、吃瓜落儿、犯葛、熬头、摘心、麻爪儿、哈着人、五脊六兽、点儿背、贫嘴、老郎神、屁颠屁颠儿、溜溜儿、花活、欠抽、白唬、半不啰啰、抹不丢、上眼、理(读lv旅)会、贱招、没溜儿、杵窝子、肝颤儿、裹乱、营生、裉节、拉了胯、够个儿、幺蛾子、老家儿、歇菜、认栽、逗咳嗽、找碴儿、犯贱、怂人、这程子、没着没落儿、乌央乌央的(形容人多),等等。

猜你喜欢
棉鞋民间北京
玩雪
北京的河
让阳光躲在棉鞋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