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物,也就是买卖货物所使用的中间交换物。新中国公民在国内所用的货币是人民币,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旧中国,中國共产党曾使用过另一种货币,那就是“红军币”。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经陕南到达川北,同时迅速发动群众建立了陕南地区和川北地区苏维埃各级政权。1932年2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中共川陕省委组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宣告建立。鼎盛时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巴中为中心,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达营山、渠县,北至镇巴、宁强,纵横500里,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的革命政权。此时的红军由入川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余人。
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红军从鄂豫皖苏区带来少量壹圆银币和面额不等的纸币,只供内部使用,远不能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致使红军筹款、政府收支和市场贸易都相当困难,基于这样的现状,1933年4月,川陕省在南郑县碑坝设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苏区钱币的发行、货币兑换和货物购销。1933年6月1日,川陕省工农银行行长郑义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徐以新等在南郑县碑坝区洪济宫建立了川陕省金库,专门存放川陕苏区货币、银元、金银、烟土等物,并派重兵把守。
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在通江县成立,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兼任银行行长。当时,红军利用缴获的四川军阀刘存厚在达县的造币厂及盘踞在镇巴县的土匪王三春的造币机器,在南郑县苦草坝设立r造币厂。后来,造币厂迁至通江县城郊西寺,工人也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厂里除了仿制白区货币袁大头和川版银元外,主要生产苏区面值为“壹元”的银元和铜币
这种苏区货币,正面上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字,中间分别镌“壹元”二字,两旁为五角星,下镌“川陕省造币厂造”。反面以花饰为主,上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中间镌镰刀、锤子图案于地球之上,两旁为梅花,下镌“一九三四年”。票幅67毫米×103毫米,正面呈浅紫色,背面呈浅红色。此种纸币便是“红军币”。
据钱币界人士分析,川陕苏区将革命口号铸在钱币上,是中国钱币史的首创,在世界钱币史上也属罕见。据有关史料记载,川陕工农银行从1933年至1935年,共发行货币280万元,其中布币200万元、银币50万元、铜币30万元。1935年4月,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将铸币机器全部沉入旺苍坝东河亭子口的深滩里,结束了铸币的历史。
如今,川陕苏区留存下来的“红军币”极为稀少,也显得尤为珍贵,在钱币市场出价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