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珺
丰子恺的画中,不仅有诗意与谐趣、平淡与天真,更有“人间的情味”。
“漫画”二字从他开始
1921年,东京街头的书摊边,一位中国留学生捧着一本《梦二画集·春之卷》迟迟不舍放下。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名为《同年级生》的画上。那是一张毛笔速写,画上的两个妇人相遇于三轮车夫的车边,一人华贵雍容,一人贫寒窘迫,寥寥数笔间透露着东方式的诗意。
这位留学生就是丰子恺。他到日本原本是打算学西洋画的,却因为与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邂逅改变了初衷。竹久梦二的寥寥数笔以造型之美感动了他的眼,以诗的意味感动了他的心。他决定放弃学习西洋画,转而用毛笔以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的文人意境。
回国后,丰子恺到上虞的白马湖教书。教学之余,他在烟盒背面、备课本上用毛笔描下了平常所萦心的琐事细故。有一天他画了一幅漫画《茶》贴在门上,朱自清、俞平伯等朋友看到之后觉得十分有趣,于是鼓励他发表和继续创作。
1924年,丰子恺公开发表《茶》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成为将漫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丰子恺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漫画二字,望文生义:漫,随意也。凡随意写出的画,都不妨称为漫画,因为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
漫画问世之初,曾引发不少讨论。丰子恺的早期作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发表在《文学周报》上时,有人批评道:“这人是李后主,应该穿古装,你怎么画成穿大褂的现代人?”丰子恺回答说:“我不是作历史画,也不是为李后主词作插图,我是描写读李词后所得的体感。我是现代人,我的体感当然作现代相。”
更多的人则很快接受了丰子恺的创新。俞平伯认为,丰子恺是用西洋画的笔调描绘中国诗境的第一人,“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至高的技巧恰恰是无技巧
丰子恺的女儿丰宛音十岁那年随父亲到嘉兴烟雨楼游玩,正在剥南湖菱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有几位游客提到父亲的名字:“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只有一张嘴,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算是时髦吗?”“他画的人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
《村学校的音乐课》就是这样一幅典型的丰子恺漫画,背对着观者的老师拉着一把二胡,画面中数十个小学生仰头张嘴跟着二胡的节奏唱歌,他们都没有眉毛、眼睛、鼻子,但孩子们对于音乐课堂的喜爱却溢出画面。这正是丰子恺在漫画创作中所追求的“表情”。
在他看来,嘴是表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有时候只画一张嘴就够了。“非但够了,有时眉、目、鼻竟不可描,描了使观者没有想象的余地,反而减弱人物画的表情。”“古人之言:‘意到笔不到,真非欺人之谈。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非但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邵琦教授认为,丰子恺画人虽不一定画五官,但细节都在人物的姿态与动作间。他用笔越是省略,就越有趣味,好比是话未说尽留半句,观看的人感觉这幅画是被“我”看懂的,從而有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
“丰子恺的漫画看似没有精细的刻画,但却十分洗练,这一方面很适合当时的报纸刊物进行传播,一方面对作者的功力是一种考验。因为画面的形象越是简单,构图和画面的营造就越要饱满,否则这幅画就立不起来。他的画看上去寥寥数笔,却充满浓浓的画意,这来源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诗意的提炼。”邵琦说:“至高的技巧可能恰恰是无技巧,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倪瓒、八大山人等人都是如此,他们的笔墨很简单,但是画意却饱满。有时候技巧太过繁复,画意却未必丰厚。”
在绝望中给人以希望
1937年11月,丰子恺的故乡石门镇遭日军轰炸,他写下“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立心之言,带领一家老小开始了逃难之旅,一路经杭州、桐庐、兰溪、衢州、上饶、南昌、湘潭、长沙、汉口,最后到达桂林。八年间,他数次与家中老小失散。
1938年3月,丰子恺带着家人到达武汉。有一天,他在武昌乡下发现一棵被人砍伐大半截却仍枝繁叶茂的大树,触景生情联想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于是,便以这棵大树为题材画下一幅漫画《大树》,画中被砍伐大半的大树上冒出的新芽。他在画上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在这段被丰子恺称为“艺术逃难”的过程中,他一路走、一路写,一路记、一路画,把所见、所闻、所感绘诸纸上。《大树画册》由此诞生。
战争的炮火虽然无情,却没有摧毁丰子恺的内心世界,他在战争和流徙中并未趋向悲观厌世,而是将乐观与信念体现在画面中,无论在怎样的黑暗中,他总望向那绵绵不绝的生之力量。
在《我愿化天使空中收炸弹》中,一群背井离乡的中国人在苍茫大地间无处可逃,任由日本人轰炸,画面正上方有一个儿童化作天使的模样,双手去“迎接”来自敌人的炸弹,想要为逃难中的人们遮挡灾难。
在《小主人的腿》中,一只小狗嘴里叼着一条小腿,鲜血流淌着整个画面,空中三枚炸弹袭来。作为小主人生前最好的玩伴,小狗眼中悲凉尽显,对于小主人的哀思让人动容。
“丰子恺有不少重要的作品都诞生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他的画给人以温情与希望,这是他的作品可贵之处。”邵琦说。
做一个像人的人
丰子恺最著名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弘一法师之间的一个约定。1928年,丰子恺决定绘制50幅护生画,为老师庆生。老师叮嘱他:“画集应是通俗的艺术品,应以优美柔和的情调,让阅者生发凄凉悲悯的感想。”十年之后,丰子恺又完成了第二集60页《护生画集》,弘一法师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集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丰子恺给老师回信,信中只有八个字“世寿所许,定当遵嘱”。《护生画集》从开始到完成,跨越了整整50年。
《护生画集》里有一幅著名的《首尾就烹》,画的是一条怀孕的鳝鱼被烹煮时,弓起自己的腹部保护幼鳝的情景。抗战时期,对于“护生”二字,丰子恺曾遭到不少非议。在逃难到汉口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说:“某某人说你的《护生画集》可以烧毁了。”这让当时的丰子恺倍感吃惊。还有人说:今天的战况下你竟然只是感恩于禽兽,丝毫看不到百姓的疾苦。更有人嘲讽:一滴水里有无数的小虫,你这护生根本不彻底。
丰子恺是这样回应的:“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事。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杀敌?是因为敌不讲公道,侵略我国,违背人道,涂炭生灵,所以要‘杀。”“我们是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战,为人道而战,为和平而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不是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
丰子恺一生敬仰他的老师弘一法师,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正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
“为什么今天仍有那么多人喜爱丰子恺的画?因为他的画充满着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人类的爱。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画家不只是手艺人,技巧并不是成为大画家的必要因素,必要因素是首先成为一个人,一个有足够修养的人。”邵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