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2019-03-21 00:33龚莉
艺术评鉴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承

龚莉

摘要:近些年来,各地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都或多或少沾染了“娱乐至上”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不仅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也有害无利。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立足传统文化,贴近当代生活的优质原创节目,正是人们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粮。本文试图以《国家宝藏》节目为坐标,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问题。

关键词:年轻   守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156-03

2017年被称为央视的文化节目元年,同年12月初,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一时之间好评如潮,又成为国内不少人的“下饭综艺”。通过观看节目之后的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准确的栏目定位与自觉的文化追求是其成功的关键。

一、定位年轻

首先,《国家宝藏》的栏目设置相当“年轻”。《国家宝藏》的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声称:“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记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国家宝藏》以中华文化为内核,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以年轻的综艺形式表现,扩大了影响力。《国家宝藏》彰显明确而深远的文化追求,使其别具一格并迅速脱颖而出。

其次,面向年轻人。细究《国家宝藏》的栏目设置,我们很容易发现,节目面向的主要观众是年轻人——请青年明星当守护者、用度话剧的形式演绎文物的“前世”故事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栏目组在这个方面的意图。例如第一期王凯扮演的乾隆,官方农家乐审美吐槽大会的片段,被年轻人聚集的网站,节目成功与年轻人的文化接轨,年轻人对文物和博物馆的喜爱填平了历史和阅历所造成的鸿沟。

第三,节目的互动手段也相当年轻。国宝均由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微信、微博的方式投票选出,如此普及的现代化手段的介入,导致参与节目的观众数目相当可观。而无论最后二十七件国宝中是哪九件国宝进入特展,参与其中的观众都会有强烈的“与有荣焉”的感慨。

电视节目走年轻人路线,它要求节目既要寓教于乐,又要避免诙谐过度导致轻浮浅薄。从目前《国家宝藏》播出的三期节目来看,团队在这个尺度上把握得很好,以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辅助以明星演绎的解说,既能够一下子拉近大众文化生活与博物馆的距离,又让大家觉得文物不再只是封存在博物馆里冰冷的宝物,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守护的活的文化精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宝藏》以“年轻”为定位,面向年轻人,以年轻的手段吸引年轻人。相信本节目独特的文化魅力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到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来,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守护文化

普及民族文化,守护传统文化是《国家宝藏》节目自觉的文化追求。《国家宝藏》栏目既设有明星守护者,他们共同传达了一个强烈的理念——渲染并唤起观众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也有如走遍深山寻找珍稀颜料的仇慶年老先生,五代保护文物的梁金生老先生一家……这些人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因为故事的演绎而变得鲜活又有温度。《国家宝藏》节目因此更加具备互动感,既能让观众具有强烈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也更能潜移默化地唤起观众对文物的热爱之情。

另外,各大文物还有一个隐藏的文化守护者——各博物馆馆长,他们是最全面系统了解博物馆和文物的人,所以每期节目的开端先由博物馆馆长从宏观的角度大致介绍博物馆以及三件重要文物。每件文物亮相后,馆长团会对它们一一进行点评,由此,电视节目不仅通过博物馆馆长非常巧妙地搭建了“高冷”的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又一座桥梁,又让观众在和风细雨似的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心理:我自己也可以,我也应该做一个自觉的文化守护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宝藏》非常注重传达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节目的仪式感非常突出也非常庄重,让绝大部分观众都会感受到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从而树立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意识。《国家宝藏》节目能够用这些仪式感染观众,让他们投入其中并认同理念。不仅如此,它还能够通过文物带来的震撼给予观众更多层次更丰富的情绪感染。

同样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鉴宝》虽然强调互动,每期都会让国宝收藏者展示文物,然后让嘉宾估价,专家点评,但是这个节目中的文物都是私人物件,并以金钱衡量价值,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往往会被忽略。与此不同,《国家宝藏》将格局提升至整个文博领域,它不在于讨论文物的真假和物质价值,而在于发掘文物的文化价值,让这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与人、与生活建立起活生生的血脉勾连。通过明星守护者演绎的“前世传奇”和素人守护团讲述的“今生故事”,恰到好处的煽情,为节目涂抹上一抹暖色。节目的“勃勃野心”化作和风细雨,达到润“心”细无声的效果。

《国家宝藏》节目的初心是普及中国文化,让普通人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进而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人与博物馆、文物之间的隔阂,才能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保护文物的活动中去。当保护文物成为一种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时,文化基因才真正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流通,国民才具备更加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守住了文化的根基,中华文明的大树才能更加枝繁叶茂。

三、传承文明

《国家宝藏》节目非常注重传承中华文明。节目制作人、总导演于蕾说:“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传承”不仅是该节目的高频词,也是节目文化追求的最终目的。

《国家宝藏》宣扬文明靠传承的理念,提倡人人都做文明的传承者。石鼓的明星守护者梁家辉有一段话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大。但其实就是靠一个个人,一对对父子,一个个家庭用身体力行去做出来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今天,还可以在故宫看到石鼓,看到那么多的国家宝藏,看到我们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国家宝藏》节目对此观念的渲染可谓用力颇多,文明传承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通过那么多人的传奇故事传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信息:中华文明通过有血脉或无血脉的形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从而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国家宝藏》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传达了一个理念——文明靠传承,并呼唤人们做一个文明传承者。

《国家宝藏》在强调传承文明的同时,还提倡“让文物活起来”。只有文物活起来,富于强大的生命力时,它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那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不仅仅是通过系统地清理梳理文物资源,以多种方式展示独特美,让文物的背景与故事更加鲜活,此为“传”;但我们更应该强调“承”,强调生命力的注入。只有立足我们的文化,我们才有根基、有底气。《国家宝藏》节目组将文物与守护者的羁绊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看到了自己参与传承行动的可能性。

《国家宝藏》以“年轻”为定位,“守护文化”为策略,“传承文明”为目的。原汁原味的本土原创,缓解了观众的文化焦虑。这个号称有上下五千年这么“年轻”的节目,显示出了非凡的文化自信,也激起了觀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单院长在《国家宝藏》开播仪式上说:“我们相信《国家宝藏》可以打动亿万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群,他们期盼这样的节目期盼了太久!”是的,我们期盼太久了,如久旱盼甘霖,酷寒盼薪柴。虽然目前节目还只播出了三期,如何把握主旋律的呈现,迎和年轻受众的口味,还有待我们在后面的节目观察。虽然也有人诟病节目对文物介绍不够深入,众多细节不够严谨,但是节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使得这些瑕疵都变得微不足道。文化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渴望《国家宝藏》越播越好,也渴望更多优质原创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我们期待各地媒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实现中国文化复兴之梦。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②[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③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