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化是指幼儿园主体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其核心是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所幼儿园所特有的、为幼儿园每位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多年来,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探索独特的园本文化体系,通过打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善于研究、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来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下面笔者谈谈我们结合本土自然资源特色,开展园所文化建设,促进园所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他还指出,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作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我们幼儿园地处广袤的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无疑都可以成为孩子们鲜活的游戏材料。为此,我们确立了“亲自然,悦成长”的办园理念,提出了“亲自然之美,寻探索之趣,创童真乐园”的办园宗旨,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关注生命。
如何将我们的办园理念提升为园所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家长、教师的共同认可并将其渗透到日常活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培养一个个“纯真、灵动、探索、超越”的儿童为目标,将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和愿景融入到园所文化及环境创设之中,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之中。我们从细处入手设计活动,营造氛围,让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自然的痕迹:细心种植,探寻生命;追随四季,回归本真;户外游戏,释放天性;农作物探秘,捕捉创意;玩沙玩水,尽享乐趣。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以亲自然为核心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和谐氛围中快乐成长,让师生共同体验和认识自然的奥秘。
(1)种植角里秘密多。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都设置了一个种植角,由孩子们来打理。自然角种什么、怎么种、种哪里都由幼儿自己商量决定,年龄段不同,他们设计的观察、记录、测量方法也不一样。我们还开辟了“种植实验”区,通过“种植实验”,探索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或变换条件后植物生长发生的不同变化,幼儿随着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记录,探索生命成长的奥秘。孩子们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走上了种植发现之旅,呈现出一方“小角落,大自然”的精彩世界。
(2)环境创设中的农作物。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我们在不同的季节组织幼儿到园内外寻找各种本土自然素材,并利用收集回来的乡土自然素材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另外,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专门布置了农作物的本土墙、农作物展品会,让幼儿与环境对话,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自然生命课程的建构。关注自然、了解生命的生长过程,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初步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本土资源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能为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更多素材。为此,我园创造性地进行自然生命教育的课程构建,将“亲自然,悦成长”的办园理念渗透到幼儿一日学习生活各个环节中,通过课程引导幼儿获取自然生命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感。
(2)我是“小农人”,应知农耕事。《指南》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各地区不同的地理风貌、物产特点、传统工艺、民俗习惯等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地方特色活动,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利用农村特有的“春耕秋收”的时令特点,我们带领幼儿外出参观四季景色、观察地里的农作物、开展亲子采摘农作物活动以及农作物的创意美术、稻草人游戏等活动,让幼儿从中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及其价值,认识和尝试使用农作工具。我们打造出不同的幼儿体验式地方劳动场景(如木工坊、染坊、丰收节、石磨坊、传统灌溉等),为幼儿提供真实、逼真、可操作的游戏空间和材料,有效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科学探索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身边的传统技艺。
(3)我是“科学家”,探寻自然物。天气的阴晴变化、动物的昼出夜伏、花朵的盛开与凋零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都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与创想,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我们在引导幼儿感知季节变化的同时,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游戏体验活动相融合,结合本土的节气习俗,开展立春吃春卷、谷雨万物生、惊蛰放风筝、春分看桃花、清明踏青行、秋分丰收节、冬至包水饺等特色体验活动,通过田野畅想、民俗体验、传诵经典、模拟生活角色体验等形式,在游戏中感知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内涵。同时,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季节更替变化,构建二十四节气课程内容,分为“春之蛰动”“夏之蝉鸣”“秋之韵歌”“冬之暖阳”四个板块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使内容、教育与主题、五大领域有机整合,让节气教育走进幼儿生活、运动、游戏和学习中。
幼儿园制度文化既是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幼儿园园所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注重实行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感性和柔性相结合,把执行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原则性和被管理的具体人与事结合起来,弹性艺术化处理。二是终端管理与过程管理结合,既注重终端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中指导、培养、帮助,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管理初衷。三是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结合,如对能力强的教师,对其工作中的成绩进行量化评估给予肯定;对师德好的教师更多从定性评价给予鼓励,让每位教职工的闪光点得到发扬,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发展平台,激活教职工个体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加强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对各项工作不仅看数量、速度,更要看质量、含量和效率;我们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自我管理能力。为了体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规章制度的修订当中。同时还完善各岗位工作职责,让所有人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
(1)“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注重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加强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如增加教育活动组织能力、对幼儿的指导能力和环境创设能力等教育实践基本功训练;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开展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科学观察为手段、以案例分析为载体、以行为研究为主要方法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掌握“看、听、交流、思考”等技巧,适时把握幼儿的情绪表现、心理需要、能力水平,为幼儿创设真实、丰富、自然、开放、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环境。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一日无等待”,让教师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同行。
(2)“三维互动体验式”园本教研。结合《纲要》精神,我们对园本教研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我们认为,幼儿园教育不仅仅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本,还应以家长为本,在重视教师、幼儿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家长的参与,调动家长参与的热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教师、家长、幼儿三个层面的“三维互动体验式”的教研模式,力求通过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中,站在孩子的视角体验和发现孩子的世界,开展适合孩子的活动。结合地方资源创造性地采撷自然游戏必须用课程来承载才有前瞻性,我们引导家长、老师紧扣核心理念参与到亲自然的游戏设计和实施研讨当中。研讨时,三方共同就游戏中具体的小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的碰撞。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教研,幼儿团队、家长团队、教师团队互助共长意识自然形成。在亲自然理念下,教师、幼儿、家长一起走近自然,与自然作伴,赏自然之美,亲自然之趣,探自然之秘,体自然之乐,以此达到悦身、悦心、悦情、悦智的目的。“三维互动体验式”园本教研不仅促进了幼儿能力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树立了家长科学育儿观。紧密联系家园互动,家长满意度与办园整体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纲要》的核心理念,也是幼儿园的最终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重视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根据幼儿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创设一个多元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营养。
利用本土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这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应尽的义务。基于这样的初衷而开发的“扎染”游戏课程,作为我园自然生命教育下的特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自操作、自主体验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以自然界之花、草、树木的茎、叶、果实、种子、皮、根等植物为原料,用经过粉碎、浸泡、蒸煮等诸多工序提炼而成的纯天然植物染料,把布料或服饰成品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运用折、压、揉、缝等方式捆扎染色,创作了不同图案花纹的扎染作品。扎染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分工都是通过孩子们自主混龄游戏共同协商讨论,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开展的。自己动手制作出的精美扎染作品极大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多样化感知体验活动,挖掘幼儿运用传统工艺进行创作的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经验的能力,也让他们在良好的互动体验中获得了个性化的发展。
自然是孩子的最爱。发现儿童的奇思妙想、解读儿童内心的世界,支持儿童的游戏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真正放心的幼儿园,这是我们园所文化创建的初心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