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研究述论

2019-03-21 20:14
长白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世界性生产力资本主义

(1.扬州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2.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往技术和工具也得到了发展,地域型、封闭型的交往意识日益被世界交往意识所替代,世界性普遍交往逐步建立。近年来,学界从世界交往的空间、主体、属性、结构、形式等方面出发,对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交往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交往的内涵和功能进行全面梳理,有助于更加科学、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从而为准确辨识全球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启示。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者主要从世界交往的交往空间、交往主体、交往内容、交往方式等层面出发,对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一,从交往空间上看,世界交往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交往。前现代的世界交往通常是一种发生在民族国家边界的国际交往,往往以奢侈品贸易为主,国家间的相互影响较小。与之不同,现代的世界交往是跨国交往,既超乎国家之上又内在于各民族国家之中,国家间相互影响使得交往具有普遍性。[1]交往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大,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国内自给自足状态以及闭关自守的分散环境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到海外,希望通过全球贸易发展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同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为世界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极大程度上加速了世界交往的进程。[2]此外,交往空间的不断扩大还来自资本的普遍性。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它要求冲破阻碍交往的一切限制,使得整个世界作为它的市场,并要求将商品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时间不断缩短,力求在空间上不断扩大市场以缩短时间。同时,资本自身不断扩张的本性,使得生产和消费从地域性不断转变为世界性,从而导致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3]

第二,从交往主体上看,世界交往主体更具普遍性。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发展和不断细化,世界性的商品生产、销售链将各个国家连接到了一起,使得各民族各国家之间除以往的内部交往外,还形成了世界性的外部交往。“普遍交往中,国家成为交往主体,不再局限于个人、城邦和民族之间的交往。”[4]在世界性普遍交往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地理环境的阻碍,交往多局限在国家或区域的内部。随着交往实践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不同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国家成为世界交往中的重要主体。只有当国家之间的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跨种族、跨洲际的世界交往格局才会真正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交往的主体往往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特征,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内部交往,世界性则表现在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外部交往上。[5]

第三,从交往属性上看,世界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通常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同时,精神交往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精神交往并不完全同步于物质交往,人们创造了一系列精神交往的独立形式。从想象某种东西,到想象一些抽象理论,精神交往逐渐从物质交往中相对独立出来,随着精神交往的独立化发展,精神交往显示出了“纯粹性”。[6]此外,精神交往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首先,精神交往作为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形成社会凝聚力。其次,不同社会形态间的相互交往,将有助于缩短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有助于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最后,交往一旦开始,就会打破限制,不断深化为“世界交往”,使各民族的交往呈现出同步化的趋势。[7]

第四,从交往结构上看,世界交往可以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等。首先,就经济交往来说,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交往的地域阻碍和民族局限被打破,促进了世界交往的深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交往,它需要把不同经济主体建构在彼此紧密联系之中。凭借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世界性的经济联系,各国家都卷入到了普遍性的经济交往当中。[8]其次,就政治交往来说,马克思主要是从民族交往以及阶级交往的角度出发并将其置于经济交往的基础上。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交往的基础上才能存在,资本主义阶段只是世界历史的暂时过程。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将促使世界历史向社会主义阶段跃迁。最后,就文化交往来说,随着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各个民族原本相对独立的精神产品成为了公共的财富,文化交往得到了不断拓展。民族文化在交往过程中,自身的局限性与狭隘性不断被消灭,民族文化得到了发展和进步。[9]

第五,从交往形式上来看,世界交往包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战争等形式。首先,世界交往最初表现在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器化大生产以来,交往的规模逐渐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阻碍,打破了地域局限性。社会分工的发展不断超出国家的界限,形成了跨国界的国际分工,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10]其次,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世界交往日益频密,竞争也更加普遍化。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广泛的竞争驱使着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寻找原料、开拓市场,这就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11]世界市场的形成,让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的特征,并不断推动国际分工的广泛化,大大加强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程度以及依赖程度。再次,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成熟,国际分工的持续细化,世界市场具有了高效的生产方式以及优质的产品服务,这也就推动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马克思注意到,对外贸易是世界交往的重要形式,资本主义通过对外贸易不断抢占世界市场,通过向落后国家出售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打开它们的大门。最后,战争也是一种交往形式,资产阶级通过战争交往,迫使一切民族都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创造出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2]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功能定位

总的来说,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开创了世界历史时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融,给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以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为前提的。

(一)世界交往开创了世界历史时代

人类社会历史在一开始并不具备世界性,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程度并随着世界交往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规模和范围,特别是大工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世界交往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世界交往提供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互相分割的人类社会历史渐渐形成世界历史。随着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逐渐成熟,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了世界性,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13]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世界交往中得到全面的联系和发展,各民族国家形成了彼此依赖的世界性生存关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认为,世界交往的扩大,民族历史融进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交往实践的必然产物。通过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化的分析可以发现,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历史的未来是共产主义。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自身也突破了地域性的封闭条件,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个人。[14]

(二)世界交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首先,个体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才能联接起来,形成社会生产力。孤立的个体能力十分有限,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其渺小,所进行的生产劳动效率也较低。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的累积。只有让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得到保存和传播,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5]世界交往为保存已创造出的生产力提供了保障,只有当交往以大工业为基础且具有世界性质时,某一地方所创造的生产力才不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出现失传的现象。再次,世界性普遍交往加强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互相借鉴,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跃迁。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互通有无和交往共享,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交往之前,由于交往的封闭、狭窄甚至中断,导致了发明、科技等在每一个地区都需要重新开始,这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这些发明应用因为只局限在某一区域内使用,极易受到战争、自然等因素的摧毁和破坏,不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12]

(三)世界交往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融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往空间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交往阻碍被冲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逐步成为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的片面性以及局限性被改变,许多民族文化变成了世界性文化。在普遍性交往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身文化狭隘性不断被克服,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互交融。马克思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待世界文化:首先,世界交往的扩大,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脱离这种影响而孤立地发展,世界文化并不是脱离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相反,世界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影响而引起的文化现象。其次,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都在世界文化这一体系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不存在离开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世界文化,这两者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16]马克思认为,世界交往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世界文化是世界交往的文化表征。在各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加剧了文化发展的不平等性和不平衡性,给各民族文化的古老形式带来了极大程度的破坏。他还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双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而对落后民族来说,资本主义文明“主要是一种破坏,是对文明的摧残”[5]。

(四)世界交往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首先,世界交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物质交往的过程中,生产活动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人们在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使得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人的社会关系越全面,素质获得的提高也就越全面。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的活动是否全面。只有当人们的活动不再局限于相对狭隘的地域交往和民族国家的内部交往时,单个人才能和整个世界的生产相关联,只有在全面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世界交往带来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地域或外延上的发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人的人性、社会性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17]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而需要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而世界交往的不断发展,突破了阻碍交往的自然、地域性限制,增强了各民族国家的彼此联系,也让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为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8]

(五)世界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路径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首先,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只会导致普遍的贫穷、陈腐的以及落后的东西死灰复燃。只有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得到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才能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共产主义才能实现。[19]而交往的扩大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进步不可能离开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其次,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在世界交往中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没有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只能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存在,处于“充满着落后的、家庭式的、笼罩着神秘气氛”的状态。“同时,普遍交往的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消亡,而地域性共产主义只能导致国家权力的加强,以应付贫困和由此造成的动乱而产生的来自国内外的压力。”[20]最后,世界性普遍交往的不断发展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世界交往加强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大于各国孤立发展总和的复合效应。二是世界性普遍交往导致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凸显和扩展。世界交往把资本主义矛盾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再扩展到全世界,并且促使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为共产主义创造了一系列世界历史条件。

(六)世界交往给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世界交往的不断发展,各民族发展的世界性、整体性不断增强。各民族在探索自身社会发展进程中,要从世界交往的整体高度来确定发展道路。世界交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使得社会发展的确定过程发生了摇摆和偏差,并产生了跨越”[21]。世界交往的不断发展,促使某些落后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加激烈,并成为全世界矛盾的焦点,在这一激烈矛盾的影响下,部分落后国家可以超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在世界交往关系作用下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成的跨越现象,如果脱离世界交往的轨道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局部的胜利,马克思称之为‘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样的共产主义如果不扩大内外交往,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22]马克思在分析俄国公社的前途命运时,运用世界交往理论阐明了实现跨越的可能性。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俄国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从落后的村社状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从而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俄国要想缩短资本主义进程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东西方的社会发展必须通过世界交往进行相互补充:西方国家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来作出榜样,并向东方国家提供物质以及人力支持;东方国家则需要通过革命以推动西方革命,补充西方社会发展。[23]

三、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现实启示

当代世界交往具有高速化、普遍化的特点,交往活动的不断拓展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为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从世界交往的视角来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世界交往理论给当今全球化问题带来的启示

1.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对全球化的实质,需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去辨识。首先,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交往活动的不断拓展,交往阻碍被冲破,交往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外,民族历史融入世界历史,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形成全球化。其次,全球化是市场经济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以及深化,并由此形成了整体性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促进了各国政治、文化等层面的互动,构成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世界体系。最后,全球化的发展有多层面的实践动因。第一,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因素,全球化的发展始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各民族国家在世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作用的矛盾结构,是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因素。第三,全球化的核心是物质利益的交换,而物质利益的交换是整个历史实践的过程。第四,多种力量的参与,使得全球化表现出多因素、多维度的矛盾性。[24]

2.正确认识当前的全球化。对当今全球化的状态和趋势,需要全面准确地进行把握。首先,全球化作为世界交往的一种拓展形态,不会改变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交往程度的日益深化,使得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不断成熟,推动了两个必然的实现。其次,全球化具有辩证复杂的特征,在带来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交往更加紧密的同时,也带来资本主义异化的消极影响。第一,全球化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第二,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危机,主要包括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以及生态危机。第三,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在制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复制贫困,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中愈加贫困。[25]最后,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肩负庄重的历史使命。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要想脱离全球化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投入到全球化当中去,吸取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发展自身的生产力,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探索出更科学更适合的发展道路。

3.正确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从世界交往的角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重大。第一,全球化时代世界交往的内容拓展到了更多层次更多领域,各民族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交往也带来了博弈甚至冲突,导致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由此顺势而生。建立平等交往关系,是符合共同发展的时代需要。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交往思想的深化。不仅对当前世界交往状态进行了概括总结,反映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对世界交往关系提出的客观诉求,同时还准确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第三,世界交往的不断拓展,现有秩序主导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能有效满足世界发展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世界秩序的变革和完善。其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注重价值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要阐释好、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要搭建好各类合作平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国实践。第二,注重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既要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路径,又要积极应对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现实条件。第三,注重自主性与包容性的统一,要从内外部交往的辩证关系出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6]“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既要推动沿线各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当中,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又要促进沿线各国的文化交往交流和互联互通水平,探索出互利共赢的新型交往模式,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27]

(二)世界交往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启示

1.正确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跨越了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需要回头补资本主义的课。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的。这两种观点表面似乎对立,实际立场相通,都片面僵化地理解了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始,中国就被卷入了世界交往的浪潮,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与资本主义体系的联系使之产生了与之相似的矛盾,正是利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造成的历史契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而,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能离开生产和交往的相互作用,尤其不能离开各民族间的交往”[28]。那些认为中国走社会主义是犯了原罪的人,根源在于不懂得革命的辩证法,也不懂得历史辩证法和主体辩证法的统一。他们只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却不看人的主体因素,认识不到先进阶级的作用。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的确需要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新制度的诞生所具备的具体生产力水平是无法估量的,用庸俗的生产力观点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认为中国发展超越了历史阶段,必须回过头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可笑的。

2.正确认识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首先,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第一,世界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国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对外交往水平的影响。只有坚持全面对外开放,主动加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才能不断完成现代化。第二,只有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才能利用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打破封闭狭隘的地域性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这一世界历史性事业奠定基础。第三,只有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加强世界交往,才能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大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变革和完善,不断推动交往实践的合理化。第二,重视多重交往。把文化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交往促进经济交往,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第三,发挥主体作用。自觉选择并建构社会发展道路,努力通过跨越式发展来实现现代化。第四,提升文化自觉。在世界交往日益频密的环境下,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防止西方利用技术交流以及文化交流等方式让社会主义国家自行瓦解崩塌。[25]在不触动核心利益的原则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3.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世界整体的关系。尽管世界交往不断拓展,世界整体性越来越明显,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仍要坚持本国特色。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孤立、封闭,而是对自身民族局限性、狭隘性的突破和否定,意味着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凝聚力,形成并发挥好自身优势。民族特色也并不意味着要脱离世界政治、经济体制,脱离世界文明,彻底断绝与资本主义的联系,而是意味着不照搬照抄别国的发展模式,不走别国的老路。相反,只有积极进行对外交往,主动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当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保持自身特色。[29]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正确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整体的关系:第一,坚持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科学分析时代发展潮流,准确判断外部环境,努力把握世界发展现状、特点以及趋势,将自身发展置于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中,学习别国发展经验,充分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成果。第二,注重辨识西方话语陷阱。面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要突破意识形态陷阱,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在向国外学习过程中,识别西方设下的迷魂阵,做到充分思考,独立判断。[30]第三,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起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精神支撑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结合起来,不断提炼概括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成为既不是马克思设想的模版,也不是西方国家的翻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指导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版。

猜你喜欢
世界性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社会网络小世界性改进的信任感知推荐系统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