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打设计以及奇观场景布设过程中,加之丰富想象而使其独具特色,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暴力美学。武侠电影将暴力与美学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暴力美学这一新的概念。
暴力美学在中国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通过感官刺激将动作场面采用特技手段进行处理,并且将原本暴力而又血腥的一些镜头进行了艺术性处理,从而促使观众产生一种良好的影视体验,后现代色彩非常的鲜明。暴力美学属于审美新思潮,英雄主义对其影响较大,反权威、反经典,而且追求自由和独立。本质上来讲,暴力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二者存在于不同体系之中,后现代主义逻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被受众广泛接受的暴力美学。
事实上,人类对力量或者暴力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古代中国对力量以及暴力的崇拜催生了中国功夫。智慧的先辈们通过对自然的模仿以及对飞禽走兽和山水植物的观察,创造出多种武术招式和套路。在中国武侠电影中,中国功夫和武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暴力美学的主要元素,同时也萌生出更多新的审美体验。
一方面观众可通过观赏中国功夫以及武术招式来有效消解传统的纯暴力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感受通过观看武侠电影而逐渐消解。随着电影内容和情节的递进,其感染力非常的强,广大观众会与武侠角色共鸣,并且随剧情的不断推进而产生为正义而战的豪情。实际上暴力美学并非表现暴力,而是为了展现其“美”的一面;暴力仅是表现美的手段和方法,在中国武侠电影作品中使用暴力应当坚持道德准则,即侠义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以侠客风格为主线,如果想在影视作品中展现侠义,电影影像展示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影片中的一些武打动作,视觉冲击性加强。在影像展示过程中,导演采用特殊的镜头和色调控制手段,在影片中融入特技,表达出导演的“暴力”风格。中国武侠电影被广大受众所喜爱,原因在于其电影特技、镜头的独特应用。
以徐克导演的《蝶变》为例,采用特效创造出新的武侠世界,不再是以往的刀剑江湖。在该电影开始时,通过一段低沉的旁白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残酷而又诡异的武林世界;同时,通过电影特效创造出诡异的影片效果,凸显蝴蝶杀人事件的诡异性。《蝶变》是徐克导演武侠电影的里程碑作品,其将丰富的想象注入影片之中。虽然其展示暴力美学的方式曾一度遭受到批评,比如认为剧情构思不精练、在交代故事背景和情节方面耗费的笔墨太多以及影片节奏过于缓慢和内容太过复杂等,仅仅在电影的后半段才有观众比较期待的武打场面等,但是人们不可否认的是《蝶变》使徐克导演闻名影坛,并且为香港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生机。自此,中国电影的表现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暴力美学也可以通过影像展示的形式来体现。
国内武侠电影中的很多武术和功夫动作场面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导演比较青睐技术特性的应用。电影特技的应用,可以使武打场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精彩的武打招式展现出一种神话般的艺术效果。比如,“水上漂”“无影脚”“降龙十八掌”和呼啸的剑气等,其效果均得益于技术特效。
从实践来看,中国武侠影视作品中的特技基本上都融入动作之中,并未安排太多的血腥打斗场景,而是将其转化成一种奇幻、类似舞蹈的感受。目前商业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电影特技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电影的收视率以及卖座率。通过特技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延展其情节模式。在中国的武侠电影中,技术特效对暴力的渲染并非凸显其血腥,而是深层次地消解暴力。电影特技与暴力美学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技术特效可使其暴力深度与广度得以扩展,并且增强暴力血腥的艺术性处理,这些暴力美学风格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影特技的发展。
通过对电影武打场景的有效处理,可以产生奇特的视听感受,将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到视听刺激上来,在满足观众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实现消解暴力之目的。在处理武打场景时,实际上借鉴了奇观的电影理论,而且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较大,甚至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的叙事型电影。无论是视觉刺激还是听觉刺激,都使得观众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审美体验。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暴力,尤其是电影制作人应当准确拿捏和把握暴力美学元素的应用分寸,尽可能避免向公众输入错误的价值观。观众也应当端正观看电影的心态,理性看待暴力,减少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