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武侠小说一直是深受国人喜爱的文学体裁,金庸小说可以算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武侠题材一直是我国影视改编的重要题材之一。而金庸的经典作品向来被誉为翻拍武侠剧的黄金法宝。金庸先生的逝世,让很多人开始缅怀金庸先生带给自己曾经关于江湖的传说。纪念金庸文学也是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年,金庸文学自改革开放后引入内地,与内地的文学一起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改革开放后金庸小说的发展进行梳理,来探讨金庸文学发展的媒介学意义。
香港因其历史原因,一直有着混杂的文化土壤,这也正是金庸武侠小说产生和流行于香港的重要原因。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在大陆是被禁读的。金庸作为《明报》的创办人,在该报出版期间,金庸作为时评人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抨击大陆时政的文章,使得金庸的小说在当时不可能在大陆出版。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开始复苏,国内对文学发展的管控也开始逐渐放松,金庸的小说也在这一时期从香港传入内地。
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并且开始向着纵深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方针,形成了大批的农民工群体和市民阶级。这一阶级人群的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娱乐和消遣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通俗文学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使得通俗文学得到较大发展,但这一时期在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是盗版金庸小说。到80年代初,邓小平接见金庸,金庸小说才算是真正得到官方话语认可的“解禁”。1991年,金庸将全部15部作品授权给三联书店,在1994年,正式出版《金庸作品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金庸的武侠小说终于在大陆以正版图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成为当年出版界的一件文化盛事。
20世纪50年代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首先在香港拉开帷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无论是观众还是改编者们,对金庸小说影视化的热情都是有增无减,金庸小说被轮番改编走上荧幕便是最好的佐证。
金庸小说的影视化过程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粤语片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邵氏电影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徐克发起的“新武侠电影”使金庸小说的改编影视剧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点。特别是1990年由徐克和胡金铨合作的《笑傲江湖》被誉为“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在尝到金庸武侠剧改编的甜头之后,便在港台兴起了一股改编拍摄金庸小说的热潮,荧幕上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金庸小说改编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于大陆特殊的社会环境,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起步较晚,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才有央视投资,张纪中主导的一系列金庸武侠剧陆续上映。到了21世纪,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更是层出不穷,并且大多被赋予时代新意,迎合时代的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金庸的小说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经典通俗文学,围绕金庸小说的评价大多是将其视作“毒草”、“毒瘤”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武侠小说都难以被主流文化圈认同和接受。直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文坛重获新生。邓小平的亲自接见,使金庸小说的到官方“解禁”,三联书店出版的《金庸作品集》,使金庸小说成为流行市面的经典畅销书,港台的影视剧改编的热播,让内地观众更多的接触金庸作品。很多内地的读者都是先知道郭靖、黄蓉的名字,之后才认识和了解金庸。金庸剧的热播却与社会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价不相匹配。在《射雕英雄传》播出期间,《新闻联播》曾以金庸小说为例,公开批评武侠小说的“泛滥成灾”。而金庸小说真正得到大陆主流话语认可,是央视投拍《笑傲江湖》,这部剧也拉开了一系列央视金庸剧的序幕。这些年金庸改编剧的热度持续不减,每年都会有各类打着翻拍旗号的金庸小说改编作品出现。翻拍本来是影视圈的常见现象,但是如同“金庸剧”这般高频次的翻拍实属罕见,这也足以证明金庸小说的经典地位。
纵观金庸文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坛重新恢复“百花齐放”的盛况。金庸本人也对国内的改革政策热情支持,并且与党的领导人始终保持友好关系。其作品更是赢得两岸三地的一致好评,在国内外华人中间都有着良好的声望和口碑。基于这一点,邓小平利用金庸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向海内外传达大陆新的对台工作计划。金庸也通过与党内人士的密切交往使其作品在大陆得以“解禁”,获得官方的认可。
在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中,金庸小说虽然经历了纸质媒体、影音媒体到现在的数字媒体,但其传播力依然深远持久。媒介的变更改变了小说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纸媒印刷扩展了金庸小说的传播范围,广播和电视媒体使小说的形象从想象变成可感可知的人物形象。金庸小说在社会大潮流中得到发展和变化,与社会发展深度互动,也是金庸小说从“地摊文学”走向一代经典的重要因素。经典的作品是值得不断回味的,同时也是雅俗共赏的。金庸的文学作品随着媒介的变迁而发生形式上的改变,将通俗文学的价值得到延伸,促进经典通俗文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媒介是内容生产、传播和接收的制度化形式和平台。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媒介作为沟通的桥梁,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接受。金庸文学借助媒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媒介的变迁,也促进了金庸文学朝着不同形式转变。媒介学的观点认为,传媒并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它发展了一种作用力,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感知、经验、记忆和交往模式。
媒介影响了文学的生产方式,金庸小说经历了印刷时代,通过纸质媒介,收罗了大批的“金庸武侠迷”。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娱事业的蓬勃兴起,金庸小说又以大荧幕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金庸小说的读者变成相当多数量的观众。媒介也影响着文学的传播方式,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数字媒体、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接触金庸小说的渠道更加丰富,更多的人都是通过观看银幕上一再翻拍的“经典影视剧”来认识和了解金庸武侠小说的。媒介同时也影响了受众的接受方式,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现当代,书本、广播、电影电视、网游、漫画同人这些不同版本的出现,让大众心目中的金庸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一个多重复合体。随着媒体发展,改编的金庸作品层出不穷,这些金庸小说和它的衍生品们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驱使观众去关注小说本身,而是需要人们去关注这种文学能够经久不衰的内在驱动力。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金庸影视剧的改编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金庸武侠小说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文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媒介不仅仅是促进了金庸文学的传播,同时媒介的不同呈现方式,也让金庸文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金庸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它充分借助于现代大众媒介传载文化艺术来争取最佳效果,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