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合川 401520)
法国导演克劳德·奥当·拉哈执导的电影《基督山伯爵》(也译作《基督山恩仇记》)和2015年9月上映的由孔笙、李雪导演的我国古装电视连续剧《琅琊榜》都讲述的是主人公复仇的故事。两部影视都以复仇主题一以贯之,故事情节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称《琅琊榜》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但是在仇恨的性质、复仇的形式和复仇的思想指向与价值追求上却不尽相同,这说明两部影视作品的复仇主题内涵差别很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两部影视作品在仇恨的性质上不同: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的仇恨虽有一定的社会性,但主要是一种个人恩仇,而电视剧《琅琊榜》却可以说是家族仇恨和政治恩怨。
电影《基督山伯爵》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描写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埃德蒙·当代斯本来是个年轻有为的水手,不仅即将升任“法老号”的船长,而且还准备和美丽的未婚妻梅塞戴斯结婚。可是因为情敌菲尔南的嫉妒和贪财同事卡德鲁斯的出卖和诬告,因此在他的婚礼上被士兵带走;又因利益熏心的检察官维尔福的迫害,他被诬陷是拿破仑·波拿巴分子而被判终身监禁,成为伊夫堡监狱的一名无辜的犯人。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感到绝望和无助的他,在狱友法利亚神父帮助下逐渐走出精神困境,并和神父一起挖地道,17年后终于越狱成功。可是他的父亲已死,未婚妻已嫁给了仇人。他和救他的渔夫马里奥一起找到了法利亚神父临死前告诉他的藏于基督山小岛上的宝藏,从此,他从一名伊夫堡的逃犯变成了有钱有势的巨富豪绅,开始计划对伤害他的人进行无情的惩罚。于是,他带着基督山伯爵的头衔,以让人难以辨认的面目对三个仇人进行复仇。
电视剧《琅琊榜》改编自海宴同名小说。该剧主要讲述南梁大通年间,北魏兴兵南下,大梁主帅林燮携年方十七岁的独子林殊率赤焰军七万将士出征,不料遭奸人陷害,以致刚刚经历浴血奋战、击退北魏大军的赤焰将士冤死于梅岭。得部下拼死相救、侥幸生还而样貌大变的林殊,在琅琊阁的帮助下建立江左盟,于十二年后以江左盟宗主梅长苏的身份归来。作为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首领,梅长苏“梅郎”之名响誉江湖,也名动帝辇。江湖传言:“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太子和誉王为了皇位之争,都想要得到麒麟才子的辅佐。梅长苏却主动来到帝都金陵,明为帮助誉王,与太子争斗,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斩除太子和誉王的左膀右臂,削弱争夺皇权的两大政治势力的实力。他暗中相助虽身为皇子、但因个性耿直遭到武帝厌弃的好友靖王(萧景琰)智除奸佞、重振朝纲,真正的目的一是为七万冤死的赤焰军忠魂平反冤案,二是为扶持明君、振兴山河。
由此可见,两部影视作品的主人公都怀有深仇大恨,但是其仇恨性质却不同。电影《基督山伯爵》中埃德蒙·当代斯是基于他个人遭受牢狱之灾和幸福被毁而进行的复仇,复仇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政治利益和社会荣誉,而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他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政治立场,也不代表某种政治势力复仇。因此,他的仇恨是私人性的仇恨,不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尽管他被诬告为拿破仑·波拿巴分子,但这只是维尔福将他打入大牢的一个政治借口,埃德蒙与菲尔南、卡德鲁斯、维尔福之间并没有政治利益冲突。可是电视剧《琅琊榜》中的仇恨是源于政治集团既得利益的争斗和皇权的巩固,被奸臣陷害的林燮父子率领的赤焰军及其支持的祁王代表着忠义。所以,梅长苏的复仇不仅仅是基于自己的惨痛遭际,更主要的是基于家族名誉、七万为国尽忠的赤焰军将士的清白和冤屈、以及政治清明,这是家族仇恨,是复杂的政治党争,也是匡扶社稷的政治担当;因此他的仇恨带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取向性。
从复仇的形式来看,两部影视作品都不是运用暴力或武功对复仇对象进行肉体毁灭,而是归来复仇:隐身份,有谋划、分步骤地进行复仇,属于智慧型复仇。不过,影片《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者主要是凭借个人的智慧逃离牢狱之灾,并借助金钱和法律的手段进行了复仇。电视剧《琅琊榜》的复仇者与其说是梅长苏,不如说是与林家(赤焰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或祁王“余党”;有了他们各方力量的团体协作,共谋复仇和翻案之策,共创“清君侧、安天下”的宏图大业。
影片《基督山伯爵》中的埃德蒙·当代斯在法利亚神父的鼓励下,坚强地活下去,为珍惜生命,也为报仇雪恨。他最终在法利亚神父死亡时以“掉包”的形式逃离了监狱,并主要依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找到了宝藏,为自己买了一个伯爵爵位,开始调查17年前的真相。然后根据三个仇人的情况分别进行了复仇。他最先找到了贪财的卡德鲁斯,以钻石引诱,激发了其贪婪的本性。之后,他终于从卡德鲁斯老婆口中得知卡德鲁斯和费尔南联合起来对他进行的栽赃陷害和告密的勾当,也知道了维尔福将其打入监狱并签署了死亡证。接下来就是埃德蒙以基督山伯爵的身份,以豪宅和奢华的社交场面引起上层社会的瞩目。他在阿尔贝(费尔南和梅塞戴斯的儿子)的引荐下,进入上层社会,并借机接近检察官维尔福和已经成为将军的菲尔南,然后等待时机向他们复仇。埃德蒙利用维尔福和警察局长维克多之间的矛盾,抓住了维尔福的把柄;又利用侥幸逃脱的卡德鲁斯的贪欲和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罪犯贝内蒂托(维尔福婚前的私生子)想要做上等人的观念之间的冲突,借贝内蒂托之手杀死了卡德鲁斯,又借此在法庭上为杀人犯贝内蒂托做辩护证人,指证了维尔福与贝内蒂托之间的父子关系,从而使维尔福名声扫地。最后借《真言报》映射费尔南的叛变与无耻罪行,由舆论界造势,给贵族院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贵族院为了维护费尔南,也为了维护贵族院的声誉而召开讨论会,要证明报纸上的言论是恶意攻击性的“无稽之谈”。埃德蒙借希腊总督雅尼那帕夏之女海蒂的有力证据和现场揭露,使得费尔南身败名裂,后来自杀了。顺便说一句,埃德蒙不只是报仇,他在复仇前还报恩,为暗中帮助过他父亲的老船主莫雷尔度过经济难关。
《琅琊榜》中的复仇者不仅仅是化名为梅长苏的林殊一个人,他身后有号称江湖第一帮的江左盟、也有江湖中威名远播的琅琊阁,还有朝堂力量的相助:皇宫禁卫军统领蒙挚、云南边境以霓凰郡主为首的穆王府、屡立战功的皇子靖王和悬镜司的夏冬等,这些力量相互配合,不断推进复仇的进程。他以江左盟宗主的身份梅长苏归来,成为这场复仇事件和夺嫡斗争的总策划师和总指挥,是复仇成功、斩除奸臣的关键人物之一。没有他的多方谋划和运筹帷幄,七万死在梅岭的赤焰将士的英魂依然带着叛国者的身份难安于九泉之下。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力量的帮助,恐怕也难以实现他十多年来的筹谋和计划,难以在帝都搅弄政治风云,更难以在尔虞我诈的皇权之争中顺利借势打势,让太子和誉王“鹬蚌相争”而使处于劣势的靖王得势。终于在扶持靖王上位后,联合江湖和朝堂上的力量,逼迫皇帝重审和重判十三年前的赤焰冤案,才使赤焰冤情昭雪,还数万忠魂以清白名声,还天下公道和真相,并惩处夏江、谢玉等涉及赤焰旧案的相关朝堂势力,借以铲除奸佞。
由此可以看出,影片《基督山伯爵》主要依靠埃德蒙个人的智慧和隐忍,在“万能金钱”的帮助下,利用法律,有条不紊地让合谋剥夺他自由、幸福和荣誉的三个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很显然,该片突出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电视剧《琅琊榜》在梅长苏(林殊)未雨绸缪的指挥下,借辅佐靖王夺嫡这件万分凶险的政治事件来完成他的家国天下的政治抱负。他算尽天下事,在权谋斗争中妙计频出,在朝堂内外多方势力的鼎力协助下,完成了为赤焰军翻案和平反的夙愿。不管梅长苏复仇也好,翻案也罢,都是在各方势力达成共识后,共同完成了平反冤案、共谋“江山繁华、百姓安康”的大梁天下。所以,该剧在复仇主题中内蕴着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家国责任。
两部影视作品中的复仇都成功了,然而从复仇的思想指向与价值追求上来看,两部影视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是为了个人尊严与荣誉,反对不公,追求自由和正义;而《琅琊榜》中的复仇则主要彰显了中国人的重情义、守仁义、持忠义的理念。
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的埃德蒙的复仇是一种快意恩仇。他对那些陷害他、使他饱受身体和精神折磨的人进行了复仇,以“基督山伯爵”的名义使三个仇人死的死、声名狼藉的声名狼藉、自杀的自杀。他复仇是为了惩罚或贪婪或自私或背叛的恶人与罪人,为了惩处那阻挠他和恋人梅塞戴斯的爱情的嫉妒之徒,更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荣誉和人格尊严,为了伸张人间正义。他复仇的本意不是要剥夺仇人的生命,而是要对他们进行精神惩罚,那就是让他们的丑事曝光而再也没脸见人,让他们在堕落和耻辱里活下去。他的复仇还有一种原动力,那就是他对梅塞戴斯的深情挚爱。每个人都有追求爱、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埃德蒙的这种追求曾经被剥夺了。或许“仇人的死亡并不是复仇的真正目的”[1],他是要为自己失去的自由和爱情索要补偿。此外,观者还看到作为复仇成功的复仇者,埃德蒙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快乐;相反,他对自己的复仇行为进行了反省。他认为自己的报仇行为是“多么愚蠢、多么疯狂、多么狂妄”,并请求梅塞戴斯的宽恕,因为他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他觉得年轻的阿尔贝是无辜的,却要遭受他复仇所带来的精神痛苦;而且爱就应该为所爱的人造福,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复仇而去竭力破坏对方已经得到的幸福。埃德蒙要离开,那是他想要摆脱“基督山伯爵”的复仇影响,从而可能回归到高尚、正直的埃德蒙身份。
电视剧《琅琊榜》中林殊的复仇是为林氏和数万赤焰军平冤昭雪,是一种“超越权谋的家国情怀”[2]。他以江左盟宗主“梅长苏”的身份重归当年踌躇满志的金陵,在一年多的夺嫡争斗中,扫除与他政见不一致的太子和誉王两大政治劲敌,为其挚友靖王萧景琰成为储君铺路,为重翻赤焰旧案创造条件。梅长苏复仇不是为了自己遭受的火寒毒和锉骨换肌的惨痛,而是为了灭门之痛,为了给林家、父帅和赤焰军复仇和平反冤情,也是“为了家国之重、君臣之义、兄弟之谊”[3],所以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躯,玩弄权谋之术,可又重情重义,坚守家族责任、忠君爱国,真可谓心力交瘁。“情义战胜了邪恶,冤情得到昭雪[4]”,皇帝终于同意重审旧案,让真相昭告天下。复仇成功并没有减轻梅长苏的火寒之毒对他肉体的折磨,但减轻了他精神的痛苦;因为数万忠臣良将的英魂得以安置,他不再担心江山社稷落入玩弄权术的人之手。大仇得报,朝局清明稳定,他也相信太子(曾经的靖王)不会让帝王之位动摇本心。梅长苏本来可以在江湖上度过他生命的最后数月,但是当大梁边境狼烟四起,他要为国分忧。作为梅长苏,他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扫除积弊,完成了复仇、翻案的使命;但是作为林氏后人和赤焰军少帅的林殊,他还有保卫家国的职责。于是他怀着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回到北境战场,回到属于他的地方,亲临北方边境坐镇指挥,抵御大渝,重筑北境防线,死在了北境御敌的军营里。他为国家的安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作为少帅林殊的家国使命。
或许,两部影视作品的复仇都体现出了惩恶扬善的道德愿景。可是,《基督山伯爵》体现得更为明显的是复仇者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维护,对个体的幸福与自由的诉求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同时还体现出了理性的自我反省意识。《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则在多方筹划下,借助政治势力,辅佐志同道合的挚友靖王当上太子,最后是由皇帝下令使林家的家族仇恨得报,使赤焰军的冤情和真相得以彰明,但是不伤及无辜。所以,复仇者是对情义、仁义和忠义的坚守。
总而言之,两部影视都以复仇为主题,但是主题的意蕴却不一样,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表现出来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思想和民主意识:复仇首先是为复仇者自己复仇,强调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荣誉,强调人身自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民主法治意识,厌弃背叛谎言;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理性精神和反省意识。《琅琊榜》中的复仇却与家族、国家和政治之间休戚相关,是复仇,更是一场政治争斗;这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政治道德和社会伦理。所以,复仇始终是在忠君爱国的忠义大框架下进行的,不仅表现出的是情义千秋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义;也体现了爱国、忠诚、担当的中国精神,“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