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局越下越“活”的大棋,是“四场硬仗”中投入最大、难度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注定将是一场世代传唱、影响深远的壮阔史诗。
“十三五”期间,遵义市实际实施225个安置点搬迁46118户197701人,目前已经建成安置点220个,完成搬迁入住177557人,占“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的90%。随着搬迁工作渐入尾声,这场硬仗的“战局”也进入了后半段,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为此,遵义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的五个体系建设,在“后半篇文章”上狠下功夫,成绩喜人。
位于县城的岷山路社区是习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上万。新成立的岷山社区党务政务服务中心,18名社区干部分别同物业人员相互组合,对楼栋实行包保。他们的电话张贴在每栋楼入口处,随叫随到。社区以楼栋为单位建了工作群、党员群,充分发挥移民党员的带动作用。社区管理有序,服务温馨,秩序井然,移民安居乐业。
就在搬迁户们入住后,帮扶干部一对一帮助包保户尽快熟悉环境,认真落实搬迁工作的“十个一”要求——陪同搬迁户走一次县城、逛一次超市……县民政部门迅速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纳入有效管理。县残联积极为小区536名残疾人提供后续服务,从政策落实、资金扶持和服务质量上入手,确保残疾人能安居乐业。
为了让搬迁户就近就业,制鞋厂提前落户岷山路,为群众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上岗前还提供滚动式就业培训。此外,习智科技、制衣厂、欢乐谷游乐场等企业,也都为搬迁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
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西城区到岷山路的公交专线开通了,超市、农贸市场早已提前进驻小区。社区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户可持新农合医保卡就医。习酒大道幼儿园、东皇七小、东皇区中接纳随迁子女入学。为接纳好800名新生,东皇七小新聘多名代课教师,还针对随迁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如今,岷山路上,专为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幼儿园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装修。新小学主体工程在建中,今秋将投用。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习水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在全面落实“五个三”的基础上,创新推出“8654”工作法,建立“八包”搬迁工作责任链、“六有”破解搬迁户生存难题,“五定”构建网格管理新体系,“四化”打造出“安定和谐,安居乐业”现代化新型社区,探索出搬迁安置后社会综合治理的“习水路径”。
桐梓县城边,易地搬迁安置点蟠龙社区现有移民1222户4640人,贫困户4251人。为高效、便捷管理服务于移民,社区引进智慧社区大数据服务管理系统,着力打造“智慧社区”,全面提升移民幸福感和安全感。该系统目前建设的内容有社区工作站、智慧门禁系统、智慧监控系统、精准扶贫系统、智慧养老系统等,使社区成为全县设施最健全、安全最保障、服务最便捷的区域,在各级观摩活动中成为一大看点。
社区建有“农贸市场、政法综治工作室、警务室、文化服务中心、劳务输出公司”等全套公共服务设施,移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教育、法律援助、就业、医疗、健身娱乐、养老等服务。社区特设一间爱心屋,吸纳社会爱心人士捐献的衣物和生活学习用品等,移民按需免费领取。另有爱心平价超市,移民持平价购物卡买物品,可减轻经济负担。虑及老人的娱乐生活和小孩无人照管问题,社区成立日间照料中心,分设儿童之家和老年活动中心。
为了全县11个安置点的移民能致富,桐梓县不但构建服务体系、就业创业体系,还积极构建产业发展体系:盘活“三块地”。在迁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保底收储—发展产业—效益分红”模式,把搬迁户迁出后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进行统一收储,集中开发。完善贫困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搭建“政府+专业合作社+公司+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并主导发展方向,专业合作社提供统购统销统管平台,公司负责技术和风险保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新格局。
桐梓县有效统一收储并盘活“三块地”4000余亩;盘活“移民资产”,将移民安置点的门面、商铺、停车场等资产,统一交由县投资平台公司开发管理,将收益的60%反馈给搬迁群众;盘活“微田园”,采取“政府+合作社+公司+搬迁户”模式,把分到每户的“微田园”集中起来,包干到户发展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产业,使“微田园”整合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的“产业园”,让“种来吃”变为“种来卖’。截至目前,盘活全县7个安置点“微田园”340亩,带动820户搬迁户就业,实现增收200万元。
桐梓蟠龙社区(蒋隆荣/摄)
“十三五”期间,在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中,遵义市各地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的五个体系建设,写出了特色各异的“后半篇”文章。
据市生态移民局局长黄泽越介绍,为了让搬迁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移民部门实施多项稳定可持续的新举措。
移民技能提升机制。全面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绥阳县组织背筐编织和棉鞋制作培训,解决“4050”人员就业难题。新蒲新区采取先报到上班,边工作边跟班学习的方式,省去培训过渡期。
就业创业机制。围绕当地工业、产业园区等挖掘就业岗位,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移民就业。集中组织招聘会,多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帮助移民实现自主就业。湄潭县仅通过“黔程168就业平台”,就提供了相关非园区类企业就业岗位200余个。
收入增长机制。盘活用好移民搬迁社区农贸市场、商铺、停车场等资源资产,支持和引导有经营头脑、有技能特长的群众开办超市、小卖部、菜摊等自主创业;用好“3个15万”小微企业扶持,积极引导外出务工搬迁群众回安置地创业。通过“支部+贫困户”抱团发展、“大户+贫困户”带动发展,吸纳留守妇女和“4050”人员务工增收。
把搬迁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里,全市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十二个字,为移民高效服务。完善路、水、电、讯、广电云等基本公共设施,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在每个安置点开通公交站台,标准化配置卫生室或卫生服务中心(站),开辟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无缝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以及特困人员供养政策,确保搬迁群众享受均质的社会公共资源;搞好便民利民服务。采取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在安置点设立综合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确保搬迁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理日常事务。广泛开展“暖心秘书”服务计划,通过公开服务人员联系方式、建微信(QQ)群,重点为贫困户、留守儿童妇女、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服务。
只有物质精神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农民变“新市民”。移民部门干部表示,2019年,遵义市将继续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扫尾工作,全面开展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添筹加码,夺取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