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维
(云南省弥勒第一医院,云南 弥勒 652399)
肾结石是临床泌尿科的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在泌尿系统结石中占比87%。其主要症状为肾绞痛、腹痛、尿路感染与血尿等,若治疗延误可能导致贫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临床中多通过手术疗法纠正患者,但术式较多[1]。常见术式为DURL与PCNL,二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研究中以本院在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纳入治疗的208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DURL与PCNL治疗肾结石的作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本院在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治疗的208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主体。经伦理委员会审查且批准。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104例。A组中,男72例,女32例;年龄范围是25~61岁,平均(43.22±5.16)岁;结石直径为13~24 mm,平均(17.21±2.62)mm。B组中,男73例,女31例;年龄范围是26~67岁,平均(43.82±5.24)岁;结石直径为14~25 mm,平均(17.37±2.52)mm。对比数据不存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A组给予DURL治疗:行全身麻醉处理,协助患者取截石位,拔除输尿管硬镜,留置D-J管,并给予全段输尿管探查,确定输尿管走形与管腔内部情况,而后放置导丝。在导丝引导下,无阻力放置软镜鞘和内芯,深度为20~25 cm,将扩张鞘保留。使用电子输尿管软镜沿着扩张鞘的有效通道直接进入到肾盏和肾盂内部,确定结石位置,经由软镜工作通道将钬激光光纤(200 μm)有效置入,连接钬激光碎石机,将频率调至10~15 Hz,功率调至0.8~1.5 J,粉碎结石至直径<3 mm,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时间为2~4周。告知患者术后1~2个月进行KUB(腹部平片)复查,用以评估治疗效果。B组给予PCNL治疗:麻醉与体位同A组,在肾镜指导下置入输尿管导管,使患者取仰卧位,通过B超初步确定结石位置,明确目标盏而后行穿刺处理,创建F20工作通道,将肾镜置入,探查肾盏与肾盂情况,并明确结石具体位置。采用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气压弹道进行碎石治疗,术后进行肾造瘘管和双J管留置处理,于1个月后复查并将双J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临床指标;记录其出血、发热和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结石被彻底清除,术后2个月复查KUB并未发现残留结石;进步:结石有残留,但其直径<2.5 mm;无效:残留结石的直径>3.5 mm[2]。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临床指标用(±s)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治疗效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2%,B组为89.42%,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对比临床指标: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小于B组,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A组 104 64.25±5.31 5.48±1.08 14.68±4.27 B组 104 51.21±5.09 13.92±1.15 44.65±4.36 P - <0.05 <0.05 <0.05
2.3 对比并发症情况: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B组为12.50%,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肾结石可发病于任一年龄段,是影响泌尿系统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临床中多采用手术疗法治疗该病,常见术式为PCNL[3-4]。PCNL具有疗效佳、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其对患者的体位要求较为严格,可能在创建通道或肾脏穿刺操作期间导致出血情况。进而损伤患者的肾脏组织,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具有使用局限性。DURL是新型治疗技术,其可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5]。该疗法可使软镜直达患者的肾脏部位,进而确定结石位置,并使用钬激光碎石,具有较低的创伤性,且符合肾脏部位的生理特征,利于术后康复。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率,可用于肥胖、异常性状结石和手术耐受能力差等患者的临床治疗,且疗效佳,安全性高[6]。研究结果表明: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12%)高于B组(89.42%)(P<0.05);手术时间长于B组,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小于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B组(12.50%)(P<0.05)。与潘卫兵等[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DURL治疗肾结石的效果优于PCNL,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时间相对短,可作为该病的常规疗法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