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钦,谢学方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内容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为了提高规划技术手段,增加规划过程的客观性,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景观学专业专门开设了“3S技术与应用”专业信息技术课程。
“3S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GIS)、遥感(Remoting Sensing,缩写为R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缩写为GPS)“3S”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增强规划设计过程的客观性,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分析解决专业问题和辅助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但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主要表现为3S技术课程教学上比较独立,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缺乏继承衔接。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如同两条平行线,互不联系,缺乏相交与渗透。同时,学生主动应用3S技术辅助规划设计的意识不强,仍把3S技术看做是可用可不用的技术方法。究其原因,其根源一是在于学生没有充分认识与重视3S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支撑作用;二是在于教学模式缺乏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相交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学生对3S技术方法正确认识的形成。
2.1.1 基础性
3S技术分析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就如同Autocad、Photoshop、Sketchup、手绘等专业基础技能教育一样,在国外已成为景观学相关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1]。
2.1.2 飞速发展性
在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的今天,园林规划设计师所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也日渐特殊。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方法也日新月异。与其它计算机辅助技术相比,3S技术发展更新极为迅速,其硬件设备、软件功能都会随测绘、调查、规划等方面的需要而不断成熟,以更好满足相应学科发展的需要[2]。
2.1.3 实践性与应用性
需要加强3S技术与应用教育的操作实践活动,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园林规划设计中选取实例,再回到实例中去解决实际面临问题的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需要查询、收集、组织、评估等多种场地信息,若能掌握相应的3S技术知识,则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场地现存问题。当前,在发达国家和我国较发达的城市,3S技术等普及型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下放到中小学教育中,高等学校的3S技术教育则放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
园林规划设计师在实际案例中接触和利用的大部分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GIS、RS、GPS技术以其快速、实时获取大量空间信息的能力、强大的空间处理分析能力、良好的可视化特性,受到规划设计行业的重视,进而逐渐在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提高规划设计科学性合理性的工具。从整个园林规划设计过程来看,3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各个过程均可发挥作用。而且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其功能还在不断扩展。
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有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与衔接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教学环节能形成相互联系、彼此衔接、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或教学环节,以发挥综合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3S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以3S技术为工具辅助景观规划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和3S技术课程协调教学的互动联系,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与3S技术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在实际案例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理解3S技术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支撑作用,掌握相关3S技术方法的应用。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两门课程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整合(表1)。
表1 3S技术课程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内容的整合与衔接方式
3.2.1 课程整合的个人价值
学生将是课程整合最直接的受益者。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课程整合具有以下价值:(1)3S技术课程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从本质上分析是方法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3S技术方法能直接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各过程提供支撑与指导。因此,两门逻辑性极其相关的课程整合能满足学生逻辑性思维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成熟;(2)通过课程整合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园林规划设计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而要解决好这些复杂或特殊问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3S技术方法。这种先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会促进学生不断的学习更新总结自己的专业知识,这能满足学生终身教育的愿望;(3)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通过两门课程整合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对职业的适应性;(4)两门本身联系就十分紧密的课程整合,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培养工作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3.2.2 课程整合的知识价值
课程整合首先要找到两门课程的联系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方案提出、设计过程、分析评价、规划管理阶段都需要用到各种规划方法和统计方法;而这些方法本身恰好又是3S技术课程需要向学生着重介绍的方法,若能将二者通过规划设计案例有机结合,则通过课程整合能将两门学科的研究方向推向深入,将跨学科知识结合,促进彼此的发展。
3.2.3 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
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不是课程本身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而实现。目前,国内园林规划设计行业正在呼吁提升规划设计过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3S技术方法无疑是增加规划设计过程科学性的有力工具[3]。若学生通过该整合课程的学习,能掌握3S技术方法如何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随着学生未来走向各自相应的工作岗位,他们也必将成为增强园林规划设计科学性与客观性的潜在力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与3S技术课程为前后开设的情况。对于这两门课程开设时间不同步的情景,要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设立专门章节讲述园林规划设计中的3S技术方法的理论体系。3S技术课程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提及的具体技术方法,以具体园林规划设计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指导学生如何在3S中应用相应的方法,完成相应的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如针对山地公园的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教师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需要讲述3S中坡度坡向分析、视域分析、可视点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能为道路、观景平台、景点的布置提供依据。而3S技术课程教师则结合该山地公园案例,具体讲述3S中坡度坡向分析、视域分析、可视点分析等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如何在3S中实现各种分析过程,并怎样用于具体的道路、观景平台、景点的设置过程。前后呼应的协调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强互动性与衔接性,前期给学生以概念,后期在教学中给予呼应,增强课程的连续性与衔接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与3S技术课程为同时开设的情况。在学生已具备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和3S技术课程同时同步设置相同的教学时段,针对同一规划设计案例,在教学环节中进行联合教学。如仍以山地公园为例,在公园规划设计过程教学中,在前期场地分析评价阶段(如坡度坡向、视域等),与GIS、RS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采用GIS辅助地形分析、可视性分析、场地评价等,为公园道路、观景平台、景点的设置提供决策依据。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3S技术可以提高规划设计的效率、精确度和科学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步交叉式的教学模式要求两门课程需要同时同步开设,要求专业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沟通,教学上彼此相互协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将3S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即在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方法技术为主、培养景观分析能力”的原则,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仍然以山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教师分别介绍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公园场地的基本概况、规划设计的要求,以及3S中坡度、坡向、视域等空间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各自实现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根据公园基本概况和规划设计要求,培育学生借助3S技术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并对获得信息进行筛选、交流、分析、加工以及创新的能力,将信息处理分析的各种能力体现在自己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这种以案例为中心的融合式模式,能引导学生将老师讲授的分散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根据案例的需要,通过案例来进行有机串联,培育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把握能力和对掌握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融合式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过程,更强调的是要求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咨询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职能的改变与转化,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一剂良好的催化剂。随着今后大学本科培养方向转向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趋势,景观学本科培养方向也是强调综合规划设计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这种融合式的协同教学模式也是未来景观学本科教育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