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忠中 张忠英 蔡晓淇 何娜
摘 要: 高校教育中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促进,是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不断发掘潜力、提高政治素养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东北大学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制度为例,探讨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关键词: 第二课堂 东北大学 学分制 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重要指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學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2016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确立为“5+5”重点项目,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突出强调“第二课堂”制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面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学校、学院、学生和社会四位一体完整闭环,提高学生的知晓度、应用度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使高校大学生有机会、有平台、有保障地全面展示自身能力,激发大学生不断发掘潜力、突破自己的意识,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促进其全方位能力提高。与此同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亦能提高大学生政治站位,使其自觉拥护党中央的领导,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及“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2016年9月,团中央学校部印发《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东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36所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团省委、省教育厅转发有关文件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如何量化评价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成绩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
为解决“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本文通过对“第一课堂”教育体系的深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第一课堂”全面实行的学分制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与高校“第二课堂”提倡的育人思维相同。因此,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中实行学分制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学生素质评价,协调融合一、二课堂育人体系,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全面推广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现状
“第二课堂”建设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建立一整套学分认定体系。不过由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教育内容、培养方式和具体实现上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体系建设中促进“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性不足。
部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未事先进行调研,也没有像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等要求,导致开设的课程、活动等学生参与度低,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强制要求学生作观众,使学生的兴趣大为受挫。此外,有些课程、活动由于容易获得学分导致学生经常重复参加,而其他课程却无人问津。因此,学校在进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设计时需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分认定标准科学性不强。
多数学校“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是按照学时、工作量等对课程进行学分的折算。其中存在一些学分高、工作量低的课程,导致学生选择获取学分容易的课程。与此同时,部分课程成绩由多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所占比重由任课教师设定,缺乏科学依据。所以,建立科学的学分认定标准是“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过程控制和评价记录载体欠缺,难以量化。
不同于传统第一课堂任课教师全程跟进,“第二课堂”由于课程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任课教师不能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参与状况有所了解,缺乏过程控制和评价记录载体,最终导致课程评价无法量化,评价结果出现公平偏差,影响“第二课堂”课程的推广。可见加强“第二课堂”的过程控制和评价记录载体构建对“第二课堂”课程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810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尊重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美国学者提出学分制的教育模式,并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实行学分制教学起步较晚,1990年后开始全面推广,目前我国高校已全面实行学分制。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大学,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分制对大学教育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对高校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实行学分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育人理念基本一致,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因此,将学分制引入“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进行“第二课堂”学分建设,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更是显而易见。
(一)学分制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日渐成熟,在校大学生大多数都会参与“三下乡”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业类校园类活动及发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论文、专著、专利等。当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通过设置覆盖面广、内容模块全的项目体系,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事团学工作等情况和取得的各类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专业化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提高自我认识。因此,将学分制引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是非常必要的,将会显著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规范化、科学化及客观性,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及工作质量,同时,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客观公正性,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学分制是实现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高校“三全育人”的格局。在此背景下,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共青团组织深化改革新形势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特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引入学分制是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制定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等活动转换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第二课堂”成果学分转化政策,计入学业成绩,架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互动高速通路,形成完善的学分转化机制,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的发展。
(三)学分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实行学分制会大幅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实效性,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励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完成“第二课堂”的任务。与此同时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第二课堂”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而随意参与或者不参与现象发生,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实践中更好地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收获知识技能,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学分制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中起到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四、东北大学共青团“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建设
(一)东北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体系建设。
东北大学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分管理机制中,在引导学生坚持以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思想政治、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和志愿服务等第一课堂之外的需求,通过对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分类整合与体系构建,设置五个类别课程体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规范化、数据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类。主要记录学生入党、入团情况,参加党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的“知行”团校等培训经历,按时参与主题团日等思想引领类活动经历及获得的相关荣誉情况。
2.能力素质拓展类。主要记录学生参与表达、思辨、执行、领导、创新、创业“六项能力”提升类活动、“三走”等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文化艺术类活动经历及获得的相关荣誉情况。
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主要记录参与“三下乡”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可以是寒假、暑假、日常、海外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短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各类助残支教、社区服务、公益劳动、赛会服务、海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及获得的相关荣誉。
4.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主要记录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实践项目、科普创新创意类活动、创业类校园类活动经历等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发表的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论文、出版的学术专著、取得的技术专利等情况。
5.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主要记录在校期间在各类学生(含学生社团)组织的工作任职履历、在校外的社会工作履历、参加各類培训的经历及获得的相关荣誉。
(二)东北大学的学分制建设。
东北大学推行“第二课堂”必修学分,设置8个学分。我们将与教务处协商沟通,第一课堂培养计划拿出2学分与第二课堂8学分置换,计入学业成绩。架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互动高速通路。
学分设置主要依据为课程级别和课程性质。课程级别分为国家(国际)级、省(部)级、市级、校级、院级五个级别;课程性质分为学习培训、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报告讲座四个类别。
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必修学分认定细则:
1.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不设必修学分;
2.参与各类课程中的报告讲座性质活动,每次获得0.05学分,每学期至多认定4次;
3.参与能力素质拓展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得一等奖(取得晋级名次)的团队或个人,将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并获得相应学分,各级竞赛参与和获奖学分可累加计算。
4.发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取得技术专利等获得相应级别对应学分。
五、结语
本文围绕“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问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分析现阶段各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实施现状,总结出“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科学建设“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本文结合东北大学自身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东北大学在“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包括实现育人功能体系、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分析体系和第二课堂成绩单“4+1”的一揽子制度安排及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类、能力素质拓展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5个类别课程体系,真正让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收获快乐、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
[2]胡博闻,李守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758-761.
[3]刘静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609-613.
[4]宋丹,曾剑雄.论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金字塔模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1):56-65+81.
[5]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共青团工作全覆盖的有效方式[J].中国共青团,2016(06):59-60.
[6]东北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不负学子青春[N].中国青年报,2017-11-06.
[7]宋丹,等.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