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 崔梓月
摘 要: 高校学风影响学生学习目标、思考状态和学习习惯,优良的学风来自学生的求教、思考、实践,学风建设是高校保障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一项持久工程。探索高校学风建设之法,需要从教学模式、素质培养、学业帮助方式等出发,营造积极学术文化氛围,坚守以育人为中心的培养指导方式。
关键词: 学风建设 教学模式 学业支持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优良的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1]。
一、学风建设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学风的建设现状,用事实说话,笔者在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问卷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及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内容开展,力图反映出真实而全面的学习现状。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标清晰明确的学生占比高达95.48%,甚至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以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学习理念为动力,目标与个人的职业规划相对接,形成较健康的学习动机。然而,调查反映出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个人学习的整体状态及学习实践活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学生每天学习时间长度十分充足,但学习效率却难以保障;在大学这样充分的学习空间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局限于长时间的自主研习,学生相互之间沟通探讨环节缺乏,交流不足;在总体学习状态上,仍然有不到20%的学生感到没有动力和目标较差;在学习支持活动方面,尽管活动组织多样,但仍然在激发学生更多兴趣和支持学科发展方向上有着更多的潜力和义务。
综合以上调研可以看出,“211”大学的整体学风较好,“95后”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想法,尽管学习状态仍然没有可靠保障,但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其次,笔者发现了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整理如下:
1.课堂教学效率略显低下。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有表现和结果两个层次。上课时学生对授课内容不专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对等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致使学生课后花费双倍甚至多倍的时间补充相关知识的空缺,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影响学生课外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的时间和机会。
2.学习素质教育开展缺乏。
及时积极调整学习状态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调研结果证明尽管学生具备基本甚至较为完善的学习目标,却不足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持久动力。
3.学业指导影响力不够。
根据对“学业支持活动的影响力”的调研,所有学习支持活动影响范围皆未超过半数学生,可见此类活动影响范围较小,还存在部分学生不主动、不积极、不愿意参与以上学业支持活动,不能受到积极有效的学业支持。
二、主要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教学模式亟待转型。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看来,主要有以下:“认为课堂所学内容没什么用”(28.4%)、“手机、小说等诱惑太大”(19.55%)、“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19.14%)、“嫌弃老师的授课方式”(10.29%)、“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松”(6.58%)。
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体验有较大的多方面期待,69.14%的学生希望“改进教学方式”,67.08%的学生希望“更新教学内容”,还有44.44%的学生期待“改善教学硬件设施”。结合对于“影响学生上课最主要的因素”的调研,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善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没有形成合适的素质教育理念。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思想意识容易出现倾斜和摇摆[2]。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学生学风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为如何通过长期坚守的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发现个人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力、培养适合的学习习惯。
3.学业支持活动内容枯燥。
学业支持是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进的工作,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完善的学业支持体系,助力学生的学习。但是相比学校、学院、年级组织的其他竞赛类、文体类活动,学业支持活动在学生看来略显枯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存在学业困难、需要学业支持的学生没有养成寻求学业支持的习惯,且对于此类活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拒绝学校提供的学业帮助。
三、高校学风建设路径初探
1.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
每个学生平均每天至少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一门有意思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风建设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上好一堂课才能激发一群人的學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业支持活动的参与率,进入良性循环中。把知识传输变为智力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不仅学到知识,更教会学生学会学习[3]。新时代课堂应有着不同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抬头”,汲取更多的知识。
2.学习状态:借助素质教育手段发展学生学习动力。
(1)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鲜明、追求独特的一代,个性化培养对学业发展越来越重要。我院专业特色尤其明显,应继续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系统、科学的个人发展指导工作,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抓兴趣激发、着力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
经过了初、高中的高压学习后,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目标缺失问题,应从专业兴趣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方面着手学院学风建设。学院成立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业指导站,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副书记兼副院长共同担任工作负责人,由一名辅导员担任站长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聘请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学习。大一以“专业认知”为主题,大二以“专业探索”为主题,大三、大四以“专业实践、学术研究、创新创业”为主题开展讲座、工作坊、交流会、微沙龙等活动,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3)抓日常管理,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了制度的约束,一个集体必将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通过完善的制度、严格的日常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院综合积分制度,大一、大二年级每周对早、晚自习情况进行统计及公示;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及各班级学习委员对课堂出勤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各年级将对课堂出勤情况進行不定期抽查,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结果将作为年度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在日常工作中,依托学院设计学类、工业设计、广播电视学三专业交叉、互补性,开展“三专业互帮”活动;通过特等奖学金答辩制度展示优秀学子学习方式方法,确保评奖公平公正;通过宣传教育,确保零考试违纪率。
3.学习途径:发展多样学习方式,增强学生交流渠道。
(1)朋辈教育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据统计,同学、朋友是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角色,高校应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笔者所在学院前期学院开展的百日行动派和梦想交换生活动就深受学生喜爱,该项活动如可以打通学院之间的界限,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将为学生发展成为多方面的技能人才提供更大的可能。
(2)抓专业竞赛,着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各年级积极发布竞赛信息,为学生们提供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年级的竞赛信息,为其营造参赛氛围。同时,各年级应积极借助专业老师的力量,邀请专业老师对部分竞赛进行每周一次的答疑及指导,为每一个参赛团队配备研究生小导师,以便学生随时与经验丰富的良师益友交流。在积极关注下,学生参赛积极性必然愈发高涨,良师益友的监督也可以有效降低学生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的概率,确保专业竞赛的参赛率、获奖率,在竞赛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抓专业实践,着力营造的整体学习氛围。
学院及年级可以结合时事组织策划一些竞赛活动,如“当摄影师碰上插画师”“中美‘48小时快题设计”“PPT设计与演讲大赛”等,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为部分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受挫的同学增加信心。积极推荐学生加入老师工作室,通过接触真实案例提高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硬碰硬的试错、实打实的实践”,调节学院整体的学习氛围。
(4)抓三类群体、着力提升全体学生素质。
通过优秀学生能力强化、学困学生学业帮辅、特殊类学生(民族生、体育生、休复学生、延长学制学生)针对性指导,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挖掘。大力开展“学霸开讲”“‘走近名师名家——大家谈治学大讲堂”“学业指导会”“真人图书馆”“优秀学子经验分享会”“Good Idea创新创意设计”“微展”等学风建设活动,着力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通过线下活动、线上宣传,营造适合随时随地学习讨论的学院文化氛围,打造“学在设传”的良好风气。
四、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学风是学习者的世界观、方法论及相关心理素质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或者已经表现出稳定趋向时形成的[4]。学风能够对学习者产生耳濡目染的长久影响,是我们追求学风建设的最终理想环境。从教学模式、素质培养到拓展学业帮助,只有坚守地以育人为中心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指导方式,潜心引导,才能形成浓厚而蓬勃的学术学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
[2]田海燕.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良好学风的构建[J].赤子,2019(25):146-147.
[3]吕平,张瑞.高校学风建设联动机制探析——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1):10-11.
[4]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