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楠
摘 要:进入新时代,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非常重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广大人民群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团结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1]在这一进程中,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科学回答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困惑,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引导,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群众,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和精神动力。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致力于对理论创新、人才建设、高效传播、文化融合等多种相关实践途径的探索,对于系统地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众化”是这样解释的:“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2]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主要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思辨”而思辨的经院哲学,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
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水平,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对全党全社会的要求。
这些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能否扎实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有学者认为,当前,国内社会发展面临十分复杂尖锐的问题,在思想层面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和各种错误思潮涌现;在现实层面突出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普通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由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分配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些人将这些问题归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因此,当前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作为研究的重点。要通过我们的理论研究,论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通过宣传教育,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对这一必然性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认同这条道路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路,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特别要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帮助干部群众辨明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成果,就是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的理论表达。正是在令人信服地回应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诉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得以丰富发展、时代价值得以彰显。[3]
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
从实践创新需要理论创新的支撑和引领的角度,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而且揭示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但在遇到实际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时,一些人往往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注重其“立场”和“方法”,熱衷于用原有的结论来应对现实需要,这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的是全面、系统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按世界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崇尚探索创造的创新精神等,均为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和引领。[4]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当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应当是基于全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机遇,国内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现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发展的时代需求,另外还应注意到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以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和当代大众文化事业不断前进的必然趋势的重要意义。客观地讲,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首先,一种外来思想要实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中国广大老百姓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深刻、高度抽象的革命学说,要完全接受它,同样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宣传普及过程。其次,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我们对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存在着诸多误读之处,而且,即使是被当时的社会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也需要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更正以往对马克思主义误读的需要,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5]。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有学者将马克思主義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六进入”——进入学科、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大众文化形式、进入大众传媒阵地、进入思想[6]。还有学者认为,抓住重点、联系实际、分类指导和丰富手段,这四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7]。基于问题意识及生活世界的视角,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学术工作者投身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实践之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这样的学术研究才能接地气,才能有生命活力,才能对人民大众有用。必须有问题意识。问题就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存在于人们的实践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于工厂、田间、市场、实验室、人们奔波的路途中。我们必须深入社会实践,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大众化。学术研究必须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获得理论意义[8]。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应该包括内容的通俗化和形式的通俗化两大路径。包括内容的具体化,文字语言的通俗化,理论表达方式的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理论宣传普及的产业化等四个方面。尤其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将理论普及宣传进行产业化运作和经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9]。
有学者认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实践,关键要在“化”字上着眼。包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化”的内容、服务和依靠人民群众——明确“化”的主体、遵循理论传播规律——掌握“化”的方法和抓好党内理论学习——打牢“化”的基础四个方面[10]。
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民族精神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其内涵既广且深,绝非是用一两个命题和论断所能概括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计其大端则有:独立自主、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崇真求实、经世致用的实事求是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和平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互相渗透,融成一体,其中最核心的则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使前者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从而给原有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也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可谓切中肯綮: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逻辑和规律,防止庸俗化;二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防止经院化;三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含量,防止低水平化。
综观这些论述,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良好开端和有效进展,但在已有的成果外,有关实现路径和方法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上仍有所提升。我们认为,可以从理论创新、人才建设、传播渠道及文化融合四个方面入手,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与发展、普及与传播的新路径,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旺盛生命力、巨大创造力和生动感召力,形成并坚定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既是挑战和机遇,也是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1月1日。
[2] 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学习时报》2013年4月28日。
[3] 李春华.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光明日报》2012年7月11日。
[4] 刘建军:《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7月6日。
[5] 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1)。
[6] 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 (3)。
[7] 孟轲,马从辉:《深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日报》2012年12月3日。
[8] 韩震:《马克思主义学术大众化及其路径和方式》,《人民日报》2014年6月14日。
[9] 唐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及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09 (1)。
[10] 崔耀中:《重视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