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有其源,纠有其法

2019-03-20 01:37李明哲周青燕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念珠直觉周长

李明哲 周青燕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读了《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11期文章之后,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充满着智慧和艺术,并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郑倩老师和郜舒竹教授撰写的《数学学习中的直觉与误解》(见第4至5页),引用了丰富的国外文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使研究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问题描述客观,贴近数学学习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感触颇为深刻。

触动1:有一种错叫直觉的错

“错误源于误解,误解源于直觉”,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有必然性,也有普遍性,在探寻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多了一点对学生的包容之心,那就是学生的错误还有可能源于直觉与误解。

文章中,“以色列学者菲茨拜因在其研究中指出:直觉是基于判断信息种类或关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此思维模式的作用下会形成有规律的行动。菲茨拜因将人的理解和认知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觉的,一类是逻辑的。学生受初学知识的影响,常因为直觉认知导致最后结果的错误。”[1]

这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不乏实例,比如:

(一)视觉直观出现的错觉

学生会认为图1鸡与鸭一样多,图2松果比松鼠多1。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在“比多少”时,单凭视觉上的直观就作出了判断(图1鸡和鸭两种动物各自排列都非常整齐,且上下首尾对齐;图2松果和松鼠同样各自排列整齐,且凭直观感觉是多1),两个图都没有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故意让人从视觉上出现错误。

(二)视觉干扰引发的错觉

在上图中学生会正确地判断出图3①号的面积最大,图4乙的面积大于甲的面积,从而引发错觉,面积越大,周长也越大。特别是在学习了周长之后,学生计算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周长基本上不會有问题,在教完面积时,让学生计算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面积,学生也能十分轻松地完成。但是在后面既有周长又有面积的练习中,学生就容易混淆了,在求周长时受到面积的干扰,无法从二维的面积里剥离出一维的周长。

(三)心智不成熟产生的错觉

这是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只关注到眼前个别信息,从而产生的错觉。他们认为题目中只要出现 “走了、游走、去掉、吃了、用掉”等这样的信息,一定就是用减法解决,笔者认为这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表明,加减法的学习必须深刻理解对整体和部分的包含逻辑。低段学生对这种理解是有困难的,当呈现1白9棕的木念珠时,问:“这里的木念珠多还是棕色念珠多?”学生会认为棕色的多。当追问:“棕色念珠是木念珠吗?”学生回答:“是。”再次问:“这里的木念珠多还是棕色念珠多?”这个年龄段还有很多人会再次回答棕色念珠多。

皮亚杰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四到七岁的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包含逻辑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坚持说棕色念珠多。

第二层次:在起初回答棕色念珠多,经过教师的追问后,纠正了自己的想法,学生是在直觉水平上或通过试误掌握了这一观念。

第三层次: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木念珠多。

当学生处于第一、二层次的理解,所理解的关系是直觉的,依赖实际知觉,不能形成稳定的结合,对理解“已知两个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算”的应用题是有很大障碍的。不达到第三层次的理解,学生会像皮亚杰所说的:“当儿童一注意部分,就忘记整体。当念珠分为棕色和白色两个集合时,全部念珠的集合就消失了。”[2]

(四)知识储备不够造成的错觉

郜舒竹教授在《小学数学这样教》一文的“直观和经验不可靠”一章中提出: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圆锥体积”时,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经常会出现一个疑惑:“既然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围绕一条边旋转而成,旋转前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那么旋转后的体积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了呢?”(图7)

其实,我们大家知道,如图8,设想一个点距离旋转轴3厘米,一个点距离旋转轴4厘米,那么转出的圆周长不一样,所以旋转出来的体,不仅跟旋转前的面的大小有关,还与这个旋转面到旋转轴的距离有关。但对于面来说(如图9),到旋转轴的距离从面的重心开始,所以图中点M是三角形ABD的重心,N是三角形BCD的重心,线段NH的长度是线段AB长度的三分之一,线段MG的长度是线段AB长度的三分之二,因此,三角形ABD的重心到旋转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BDC重心到旋转轴距离的2倍。因此旋转出来的体积也是2倍关系,也就是说圆锥占整个体积的三分之一。[3]

触动2:有一种教叫从错误开始

从直觉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错误的合理性,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困难所在,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直觉错误展开教学。

比如文章中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时,意识到学生心中存在“三角形越大,内角和越大”的误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产生这样误解的原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首先出示上文中的三个任务,让学生快速地通过直觉进行判断,呈现出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讨论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通过小组探究,总结出常出现的直觉规律,在今后的学习中尽量避免此类错误的产生。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不仅依赖于任务的外部特征,更要观察变中的不变,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答案,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评价能力。[1]

在周长概念中, 关键词是“一周”和“长度”,它们同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周长却常用在二维图形上,如平面、曲面。也就是说周长是一维的量,却在二维的面里出现和应用,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一维的周长与二维的面积容易混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避免。

(一)呈现有效素材,建立表象

周长属于一维空间(只有“长度”)。在呈现素材时,就应淡化“面”的干扰,突出物体或平面图形边线的长度信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帮助其在大脑中形成周长就是物体或平面图形所有边线的长度之和,这样的一个正确表象。

(二)抓住概念本质,建构模型

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史宁中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一书中提到“长度是对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那么初步认识周长,自然离不开对其长度的测量和计算。测量活动是学生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的有效方式,也是探究周長计算方法的前提。更是符合该年段学生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因此,设计量、描等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本期文章中,蒋迪峰老师和夏杭英老师就周长的教学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分别是《淡化概念形式 把握概念本质》《聚焦概念本质 锤炼数学思维》。

触动3:有一种错叫老师也会犯

教师在教学当中是否也会犯因直觉与误解引起的错误?当教师以成人的直觉去判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时,是否已经读懂了学生的背景,读懂了学生的思维?(如图10)

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吗?那么错误又在哪里呢?

再如图11,为什么要写6月1日?因为前面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5月31日,她把前面的小朋友当作了“党”。[4]

如何避免教师直觉上的错误呢?文章给了我们启示,2006年潘德丽莎、安尼塔和德梅特拉针对“三角形越大,内角和越大”的研究表明:当学生面对两个不同的三角形或四边形时,会优先关注两个图形之间大小这样的显著特征。图形大小的变化影响了学生对内角和的判断。

又如教学“平均分”一课时,导入新课就会出现学生都是平均分的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如图12)。

不难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了平均分的认知水平,我们的设计就不能评直觉去判断。特级教师王建良的设计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现象。

1.投影出示一只狗妈妈和一只狗宝宝的情景。

师:这里有两只可爱的狗, 分别是小狗宝宝和狗妈妈。主人给它们6根骨头, 你建议怎么分比较好呢?

学生可能出现:狗妈妈5根,狗宝宝1根,因为狗妈妈胃口大,狗宝宝胃口小。也有可能会出现:狗宝宝4根,狗妈妈2根,因为狗宝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狗妈妈会让出自己的骨头给宝宝吃。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分成一样多的情况。教师把学生的分法用符号记录下来。

2.如果出现三种分法,教师可设问:“哪一种分法比较特别?特别在哪里?”如果只出现一样多与狗宝宝多(或狗妈妈多)两种分法,则提问:“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师:小狗宝宝分得3根,狗妈妈分得3根,像这样的分法你们知道叫什么分吗?(平均分)

师:我们可以说“把6根骨头平均分给了2只狗,每只狗得3根”。

王建良老师的导入让我们眼前一亮,他理解学生的难处所在,理解学生善意淳朴的想法,利用了狗妈妈和狗宝宝这样的生活原型,自然构建出了学生各种个性的思考。在留给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空间的同时,也将随意分的方法毫无痕迹地展现出来。

因此,我们要将儿童研究从概念化走向具体化,并细化到儿童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而不是凭着我们对学生的直觉规律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郑倩,郜舒竹.数学学习中的直觉与误解[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11):4-5.

[2] (美)R.W.柯普兰.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31-134.

[3] 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4-137.

(浙江省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   325100

(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念珠直觉周长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一个无需解释的故事
周长面积变变变
你的直觉靠谱么?
一串佛珠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