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怡梅
【摘 要】
小说阅读不仅仅是欣赏其人物与故事情节,更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本。本文以《说书人》为例,在小说阅读中,带领学生品味其中的生动描写,帮助学生写作。
【关键词】
说书人 小说阅读 描写 写作
小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范本,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我会带领学生品读其中精彩的描写。《说书人》一文篇幅短小,描写的又是对于学生较有距离感的说书人一职,但是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将说书人这一形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缓缓展现于学生面前。
一、多角度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的描写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大类,细分起来又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这些说起来,学生都知道,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少学生还是比较僵硬呆板的。
小说开头就有句简洁精炼的外貌描写。“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短短一句话,却包涵了大量的信息:成年男子,穿长衫略有文化,带有一些文人的坚持自矜,脸色黄瘦家境不好,生活贫苦,人到中年却无傍身钱财……我们似乎能从这句话中窥探出不少蛛丝马迹,甚至进一步思考为何会如此呢?这便是我们在现代文阅读中常说的文章开头第一段的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而学生自己在写作时,要么忽略的人物的刻画,要么笔墨过多,太过刻意。
本文的动作描写不多,但写到的均是简洁有力。特別是第一段的结尾一句“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师陀选取了说书时的几个动作:打、刺、砍、劈、拍,短语与长句的结合,更使得这些动作富有张力。我仿佛亲眼看到说书人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表演。当时是,我就想起了大学读书时在扬州书场听的那场评话,演讲者也是如此动情。我想即使学生们没有亲临现场观摩,也能联想到我们苏州评弹吧。具有感染力的动作描写便是如此,使人身临其境。而我们学生往往只学会写大段大段的行为,甚至流水账,却不知精炼的动作才是那点睛之笔。
另外,侧面描写往往也是学生们忽略之处。无论是正面的烘托还是反面的衬托,都能更全面地展示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但是学生对于语言描写的运用不够成熟,有的学生还处于“我说道”“他说道”的模式,语言描写十分僵化死板。有的学生忽略了人物身份态度,将一位乡下老奶奶的话写的文绉绉。典型事物描写,暗示社会环境。
小说第一段就交代的说书地点“城隍庙月台下”,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是热闹的民众信仰之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之地。当初的我们全被城隍庙月台下说书的说书人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师陀选取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定更炮”“寺院里的大钟”“鼓楼上的云牌”这些传统的报时工具,使我们好似回到了,那个弥漫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时代。
典型事物的选取代表的不仅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作为主体描述,也可点缀于字里行间。但是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往往落入窠臼,老生常谈,雨伞和牛奶便成了母爱的代表,究其原因,也许是学生的眼界太过狭窄。本文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物出发,多关注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变化。例如,奶奶亲手制作却被我们嫌弃的老棉鞋,父母常叮嘱的多喝热水、少喝冰水,手工十字绣与精美的刺绣,儿时一声砰响的爆米花与现代电影院的爆米花……这些典型的看似简单的事物的背后却有很多深意值得我们探究。
二、贯穿文章多次描写,传达作者情感
对于富有深意的典型事物,我们更可以在文章前后多次描写,通过其变化来传达作者情感。本文对于“长衫”和“钱”的描述就是如此。
本文三次提到说书人的“长衫”。第一次时是“穿一件蓝布长衫”,第二次时是“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第三次时是“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长衫”的变化也暗示说书人生活的艰辛,是他一生的写照。“长衫”符合说书人的身份,他到死穿的都是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词句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身处底层民众的悲叹与同情,也有对传统文化失去活力的惋惜与无奈。
除了长衫,本文对于钱也有多次描述。一开始“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到“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再到“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明明听书时给的钱多了,但是说书人的生活却愈加艰辛了。由此可见物价的飞涨以及说书人苦苦挣扎的心酸苦楚,传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说书人的同情。
而作者对于说书人求赏钱时的语言描写,令我们倍感辛酸。那“六个”“四个”“三个”的倒数声中,看见那几乎压垮说书人的一枚一枚钱稀稀拉拉落下来。说书人为了温饱不得不去求赏钱,但是他的言语又不像有的街头艺人那样谄媚奉承地叫着大爷,求多多赏赐,而是平淡克制的,即使是做着没有尊严的求赏钱之事,却依旧尽量保持着尊严。我们从言语中仿佛听出的说书人想尽可能的维持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但又不得不迫于生计忍辱求赏的艰辛。作者的情感虽未直接表明,但早已在这一次次的描写中流露出来。
【参考文献】
【1】吴周.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J】.语文月刊,2014(6)
【2】顾淋丽.细读精思 咀嚼涵泳——以以《说书人》阅读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11)
【3】胡兴国.《说书人》的“三二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