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伟
梅城古镇历史上曾名睦州府、严州府,也曾是杭州市建德县的县城治所,从三国东吴黄武四年(225)建县算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梅城所处位置独特,即“三江聚会古严州,一注清流奔杭城”。城南新安江自西而来,兰江由南切入,在城东南汇合再折向东北,江也就改称为富春江了,这一汇一折成为“丁”字,梅城也因此被称为“南襟丁水”。
周末早上六点多,我从小镇住宿的小旅馆出来,漫步到富春江江边。三江汇合处的河流上,游船、货船和渔船悠然而过,水中闲游的鸭子,那不断飞来飞去嬉水的水鸟和欢蹦出水面的鱼儿,构成了一幅灵动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听着那声声清脆的鸟鸣,厌倦了城市喧闹的我毫无防备,心情一下沉浸在这古镇美妙的山水画廊里,怡然自乐。
踏着青青的石板,我来到了第一站梅城,它因城内的古城墙城垛呈半朵“梅花”形而闻名于世。在古代,只有京城的城墙才能按梅花形建造,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严州一度成为浙江的省会,因其特殊性,被允许与皇城一样有建造梅花城的权力,虽然是半朵,但足以自豪。当地有一句流传很久的民谚说“天下梅花两朵半,南京一朵,北京一朵,严州半朵”。梅城之名由此而来。
千年的历史更迭,让小镇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味道,也留下了岁月风蚀过后的痕迹。城内至今保留着范公祠、六合古井、青柯亭、建德侯坊、思范坊等诸多名胜古迹。进入梅城内,还能看到千百口年代不同、造型各异的“古井”,据镇中的老人介绍:“一般古宅院中都掘有私井,而百姓聚居百步之内会建有公井,以井为名的街巷数不胜数,仅仅是西门街这一片地方往年就有六七十口井。”可以想象得出,繁荣时期的梅城的“井观”之盛大,街头巷尾、屋前屋后,随处可见昌盛的“井观”。
顺着西门街道路往下走过小径,便是东正街,街道两旁商贾云集,人来人往。走在街中,远远便看见了一座古牌坊———建德侯坊,走近一看,坊底四只石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人们走过总是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抚摸它们,是感慨还是思念?也许是用此方法纪念建德侯的丰功伟绩吧。
“建德侯坊”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孙韶所建。牌坊上题写着“孙韶,字公礼,梅城人,善用兵,有将才,魏黄初元年孙权为王时升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牌坊背面的“建功立德”正是建德市的由来,如今古人远去,建德侯已悄然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他的牌坊,却代表了他造福了一方百姓的丰功伟绩。
再往前走,道路中立有醒目的一块高大牌坊———“思范牌坊”,这是为纪念范仲淹而建。公元1034年,时年46岁的范仲淹官居右司谏,因反对废黜郭皇后而触怒宋仁宗被贬守睦州。是年正月,被贬南下的范仲淹携家眷一路颠簸,沿江南下,在江上漂泊了三千多里,于四月中旬到达谪守之地———睦州城。睦州城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抚慰了这位历史名臣,范仲淹很快融入了梅城这座古城。他在公务之余,探山访水,和幕僚一起游乌龙山、登承天寺竹阁、谒严子陵钓台、访方干故里,徜徉在青山秀水之间,为梅城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
据史书介绍,范仲淹谪任睦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兴学校”。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建德第一所学堂———龙山书院,又连通了梅城东西湖;主持兴建了严子陵祠堂,并亲自撰写了《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末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篇名文也使得严子陵名满天下。
到了梅城,一定不能错过环绕小镇的美丽之湖———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梅城西湖占其一。它以秀丽端庄、自然纯朴博得人们青睐。西湖位于梅城城西,有水面107.7亩,东靠梅城旧城,北依汽车站,南邻无线电元件厂,西筑有湖堤蓄水,中有宝华洲,北纳乌龙山南来之水。唐咸通十年,睦州刺史侯温开凿,历经1100多年。其间,地方政府先后十次大规模疏浚西湖,垒石修坝。
西湖村紧靠新安江,“千车辚辚,百帆隐隐”,为古代水上运输的重要码头,浙西、皖南、赣东商贾的必经之路,也是古时旧严州府所属六县的商品集散地。南宋时,南门外江上风樯林立,街上货栈遍布,有“千家楼阁丽朝晖”之说。
1991年之后,建德县政府投资150万元,在西湖边动工兴建建筑面积3548平方米、摊位400余个的大型综合商场———梅城市场。市场为园林仿古建筑,檐角飞展,悬柱林立,造型新颖,于秀逸玲珑中显巍峨壮观之势。现在来这里旅游,随处可见小商品、百货、服装、土特产、水果等店铺。
沿着西湖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西湖村,这里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弄堂。狭窄的弄堂像古装戏里头长长的水袖,柔柔的,每个拐弯处都很有韵味。
据相关文献记载,整个梅城共有34条街巷,南北、东西交错,现在较有名气且保留弄堂风格的有10多条。一条条幽深的弄堂,一段段斑驳砖墙,更像是被镌刻在梅城时光里的故事。尤其在夏天,“乘风凉”这个词,对于居住在弄堂里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为了避暑纳凉,还是邻居们讨论家长里短、交流感情的重要时刻。如今漫步其中,依旧能寻到那份既轻浅又深沉的回忆,有过去,有现在,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