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3月5日,既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周恩来诞辰日。每年的这一天,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爱心服务队的志愿者都会到周恩来纪念地发表志愿者宣言,以特别的方式纪念伟人周恩来与凡人雷锋。
周恩来、雷锋,都是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两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历史交错间,一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是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共同的是他们都将同一个理想贯穿于一生——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是雷锋精神的最早概括者和倡导者、推广者。他对雷锋精神的深层思考,充分体现出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智慧。1963年,他为“学雷锋”活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一题词,是对雷锋精神全面、系统、明确、精辟的概括,是雷锋精神的精髓,指明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实,周恩来对雷锋精神的概括,何尝不是周恩来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何尝不是他自己光辉战斗一生的总结?
1963年2月6日《人民日报》以《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宋恩珍舍身抢救公共财产》为题,推出了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人民公社新安大队王永富屯生产队队长宋恩珍这一先进人物。
2月7日,为了进一步宣传以雷锋、宋恩珍为代表的从普通岗位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人民日报》又发表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雷锋日记摘抄》,详细介绍了雷锋的事迹和雷锋日记中的闪光思想。这两个平凡人物的事迹,不仅打动了广大读者,而且也深深打动了共和国的总理。
报纸出版的当天,周恩来仔细阅读,并立即意识到推出雷锋等典型人物的深远社会意义。当晚,当时,周恩来亲自给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打电话,说:“雷锋是个好战士啊!要估计这个战士影响很大,需要很好地宣传这个典型!”
同时,他要求报社应该对雷锋日记进行认真核对、搞清楚,对于日记中摘录的别人的话,应该注明出处。原来雷锋在1960年1月的一篇日记中,记载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诗,但这并不是雷锋的原创,而是改编自别人的作品。按照周恩来“搞清楚”和“注明出处”的要求,报社编辑部仔细核查了雷锋日记,并对其中一些内容做了妥善处理。这件事情不仅反映出周恩来一贯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宣传和学习雷锋活动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周恩来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才避免了在宣传雷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纰漏。当时,新华社的领导关系——党的领导归中央宣传部、行政领导归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临时性的重要问题归总理办公室,许多“重要问题”都要在夜间决定。在周恩来看来,如何宣传和学习雷锋无疑属于“重要问题”。
2月8日,元宵节。周恩来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号召文艺界要捕捉时代精神,表现典型人物,歌颂新人新事,并向全国文艺界发出要用文艺形式来歌颂雷锋的倡导:“最近两天报纸上发表的雷锋、宋恩珍的事迹,看了很感动,画家来表现这些英雄人物比较容易,戏剧家困难一点。”并提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为工农兵服务,歌颂新人新事,这是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工作者当前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对于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要做的工作多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在这次元宵节联欢会上,周恩来还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生活关、家庭关、社会关),学到老,改造到老,对自己的思想言谈要经常反省。他强调指出:“雷锋日记反映了全心全意为集体的思想,是一部很好的日记体文学。过生活关就是要全心全意为集体,要求我们先公后私,有时公而忘私。”
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2月15日,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国青年》杂志为了把宣传雷锋组织得更集中一些、更有深度和声势,决定出一期“学雷锋专辑”,并于2月上旬请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在接到编辑部的信后,很快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随后,毛泽东也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中国青年》杂志时任总编辑邢方群回忆:“我们在提出请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同时,也向周恩来总理寄出了请求题词的信。周总理的题词早于毛主席的题词送到了编辑部,内容是‘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席的好战士。”
周恩来的题词交给编辑部以后,他仍在思索如何准确概括雷锋精神实质的问题。他从有关渠道得知毛泽东的题词内容后,心想如何将毛主席的号召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准则,于是反复地阅读雷锋日记和雷锋事迹报道,进一步考虑把学习雷锋的号召具体化和把雷锋精神系统化、条理化。
2月26日,就在《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學习雷锋专辑”付印的这一天,周恩来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解放军政治工作会议联合举行的报告会上,进一步阐发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容,首次系统地概括了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同志的高贵品质,可以总结成这样几句话:坚定的阶级立场,表现在爱憎分明上;充沛的革命精神,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上;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现在公而忘私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表现在奋不顾身上。”雷锋精神在“阶级立场”“革命精神”“共产主义风格”“无产阶级斗志”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在周恩来的思考中已基本成型。在这次报告会上,他还强调:“像雷锋同志这样,在和平时期,长期奋斗,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有更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更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范围内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是对的。我也从雷锋同志身上得到了教育。”
这次报告会以后,周恩来为了更精炼、准确地表述雷锋精神,又多次阅读、研究雷锋日记,想再次为学习雷锋题词,感到以前的题词言犹未尽。
一个周末的晚上,周恩来来到北京三座门军委办公厅的小礼堂,找来总政有关领导同志,让他们出主意帮助怎样给雷锋题词。总政的领导把关于全军学习雷锋的通知精神向周恩来作了汇报,表示领导题词的事不好出主意。这时,周恩来注意到解放军报社社长华楠在现场,于是握着华楠的手说:“请助我一臂之力!帮我想一句为雷锋同志的题词。我想了4句话: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我感觉需要推敲、修改。”
华楠一听总理感到第4句还需要斟酌,希望能像前3句一样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憎爱、言行、公私)具体表达出来,要求军报的同志帮他修改。于是,华楠和军报同去的两位同志一起商量,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用词,后来又打电话请报社夜班的同志一起推敲。据当时值夜班的解放军报社副社长兼总编室主任吕梁后来回忆:“因为时间紧急,要求一个小时内提出修改意见,大家想了好几个修改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感到所有方案都不理想,没有达到总理预期的要求,我也深感惭愧。最后认为还是总理的题词概括得比较准确,有点不对仗无伤大雅。总理后来采纳了军报的意见。”“此后,每当我重读周总理的这一题词,都不仅感到题词内容深刻、具体,而且总理的那种字斟句酌的严谨精神,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每每都服现在我面前,给我以教育和鞭策。”
言及周恩来第二次为学雷锋题词情况时,邢方群也有类似的回忆:“当年,《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得到毛主席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周总理又接到解放军总政首长的信,约请他再次题词在《解放军报》上刊发。于是,周总理才又作了第二次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入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王江云也曾回忆:“有一次我们前去拜访邓大姐,邓大姐谈到了总理再次为雷锋题词的经过。她说:‘已经是深夜了,他又一次翻看了《雷锋日记摘抄》,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沉思了近一个多小时,才坐下来写题词。显然,周总理是根据毛主席题词的内涵,经过深思熟虑,高度概话了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为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很快,周恩来第二次为学习雷锋的题词送到了解放军报社。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二天,周恩来这份后来深入人心的题词手迹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在《解放军报》上一同独家发表。
周恩来这一题词,是对雷锋精神完整而精辟的概述,把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条理化了,把毛泽东的号召化为了可操作的行动原则,指明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角度。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邢方群回忆说:“如一声春雷般,毛主席的题词震动了全国,当时杂志发行量是200万左右,但这一期发行了700万左右,各地都打电话要求加印,告知印刷彩色封面的纸张已经用完,但仍旧需要。当时甚至有很多友好国家都到杂志社来了解雷锋精神,青年踊跃学习雷锋,甚至有农村青年因为没买到当期杂志,手抄了一本。此前,周总理已经为雷锋题过一次词,知悉毛主席题词以后,周总理又总结了几条学习雷锋的细则,在下一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学习雷锋的内容更加丰富,很多中央领导都为《中国青年》写了文章,题了词。”
1963年10月18日晚,周恩来应邀出席纪念《中国青年》创刊40周年晚会,并参观反映《中国青年》杂志历史和现状的展览。展览中,有一份手抄的《中国青年》“学雷锋专辑”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该专辑是一位青年在买不到当期刊物的情况下,借来别人的刊物并抄录了其中关于雷锋的文章,后又将该手抄本寄给杂志社的。周恩来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表示,一方面要增加刊物的发行份数,另一方面要把青年中这类动人的材料经常向社会各方面宣传。他还指示杂志社的同志要做好《中国青年》的发行工作,宣传好雷锋这个典型。他强调:“杂志要‘面向农村,面向城市,文章要短些,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此指示,对于提高杂志的宣传效果,增强先进人物感染力、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宣传、学习雷锋活动中,包括《中国青年》在内的报刊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其中离不开周恩来的指导和重视。周恩来之所以能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并收到良好效果,不仅与他丰富的工作經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有关,更在于他能深刻把握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他在推进雷锋精神大众化方面的成功探索,不仅为我们宣传和学习雷锋树立了典范,而且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益的启示。
目前发现1963年3月1日的《新民晚报》第4版头条最早刊载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及周恩来“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题词手迹右侧报道了“万余青年听了雷锋事迹报告”的新闻,文中提及雷锋事迹主讲者、雷锋战友名是刘景凤。
1961年3月起,刘景凤到镇江市车管学校学习3年。之后,也再没有和雷锋联系。后来,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刘景凤才知道雷锋牺牲了,就写了《忆战友》的文章在部队报纸上发表,南京军区得知后就抽调他去上海、浙江等地作报告,介绍雷锋事迹。
1963年3月1日上午的上海文化广场这场报告,刘景凤在晚年也印象很深。他说,当时有14000多名青年到会,会场一侧已经非常醒目地挂着已放大的题词。《新民晚报》报道的导语中有一段话,也足以说明当时的场景:“今天上午,团市委在文化广场举行‘雷锋事迹报告会,会场主席台左右悬挂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题词。”同时配有一张“大会会场一角”的现场照片,虽然照片模糊,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到,会场左右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毛泽东与周恩来题词的放大件。显然,《新民晚报》当期发表这个早于《中国青年》发表的题词,是配合当天这个重大活动所发的新闻。上海团市委是如何索到伟人题词而布置在会场现场的、作为地方报纸的《新民晚报》是如何提前发表题词的,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自有关藏友收藏的入场券上的文字显示:“学习雷锋,做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共青团上海市委举办雷锋英雄事迹报告会。”这正好是报告会的横幅会标和举办单位。
3月2日出版的上海团市委机关报《青年报》在第二版以“听雷锋事迹介绍,学雷锋光辉榜样,共青团上海市委昨日召开报告会”为题报道了报告会,内容与《新民晚报》差不多,但只字未提毛周的题词。因这场报告会开得非常成功,上海团市委又于3月2日组织了一场报告会。3月3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以“本市青年举行学习雷锋集会——雷锋事迹报告会和学习雷锋广播电视大会在前昨两天分别举行”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写到:“其中,团市委代理书记张浩波在会上讲了话。他首先指出,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我们全上海青年一定要按照毛主席教导,好好向雷锋同志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不过,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学雷锋专辑”已公开发行。
3月5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以“毛主席号召鼓舞了上海青年,万众一心决向雷锋同志学习,团市委举办雷锋同志生前事迹报告会”为题对上海报告会进行了报道。开头就说:“1日,14000多名上海青年在雷锋事迹报告会上,听到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消息的时候,群情激昂。这次报告会在上海最大的会场—文化广场举行。场内正面悬挂着的巨幅金字标语牌上,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新近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闪闪发光。”
有学者分析:《中国青年》2月22日已收到毛泽东题词手迹,此前也收到了周恩来的题词。当时,杂志社轰动了,团中央轰动了,“中央领导为雷锋题词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也传到了上海团市委,可以说各省级共青团上层都应该知道此事。另外《中国青年》当年发行量很大,故在全国设立了5个分印点,上海有一个,付印时间为2月26日。很可能上海团市委是从团中央得到毛周已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又在分印点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处得到题词手迹而抢先披露了。也有人认为,是上海团市委找《中国青年》社题词联络负责人、上海人朱伯颖私下得到影印件的,但这种说法更难采信。毛周题词提前在地方公开,成为一个谜团。
《中国青年》杂志的老领导王江云是参与策划“学雷锋专辑”请伟人题词的当事人之一,他否认了杂志社保存有毛周题词的原件:“那时我任的是思想教育组副组长,我们写信给毛主席请他题词后,没想到毛主席真的就在他的住处写下题词。当时我见到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写在一张8开左右大小的宣纸上,题词拿回来后两三天的工夫就被中央档案馆取走了,听说后来就一直保存在档案局了。再后来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经查,军事博物馆保存有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的相关题词,中央档案馆保存有毛泽东手书的题词真迹。
1963年3月30日晚上,天全黑下来了,军事博物馆《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的讲解员忙碌了一天,正准备关门离去。突然,一辆小车驶进院内,从车上走下来的竟是周总理。周恩来劳累了一天,连晚饭都没吃就赶来参观雷锋事迹展。讲解员考虑到总理工作繁忙,为了不多占用他的时间,只选用几条有影响的雷锋日记作介绍,可周恩来却指着那些没念的雷锋日记说:“你念,你念……”他一边听一边戴上眼镜、站在旁边仔细地看。讲解员有的地方念错了,周恩来便帮助纠正;辩认不清的字,周恩来就一字一句地琢磨,然后告诉讲解员。这个动人的情景,在以后军博雷锋事迹展厅里悬挂的巨幅照片上就可以看到:周恩来穿着灰色制服,笔直地站着,仰着面,神情专注地看着雷锋的大幅照片。
看完展览,周恩来久久不愿离去,又提出要看看雷锋的日记原文,军博的同志赶快拿来雷锋日记的笔记本。周恩来翻到雷锋的最后一篇日记观看,是1962年8月10日记下的,原文为:“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句话对我教育很深。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今后,我要更加珍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周恩来看后合上雷锋的笔记本,这才匆匆离去。今天,雷锋日记中蕴含的雷锋精神成为这位年轻的战士留给世人最珍贵的财富。
据原沈阳军区副政委杜平之子杜小平讲,最初“雷锋的影响也只是在东北范围内,毛主席听到雷锋的名字,雷锋事迹在全国广泛流传,都是在雷锋过世之后。”杜小平透露,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从驻地营区到抚顺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之后,对于是否要继续宣传雷锋依然曾有过不同的声音。“当时,有同志认为雷锋是因车祸而死,是事故,不宜再宣傳。而父亲则坚持雷锋之死是因公殉职,他曾这样说:‘事故是一回事,事迹又是一回事,决不能把两者看成是一个问题。父亲认为,不能因为雷锋去世而将他的精神、品德永远埋没。”
在雷锋过世之后,杜平将对雷锋事迹的报道和雷锋日记调来,认真仔细地阅读后做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最终使得“雷锋”这个名字在全中国叫响。“父亲挑选了雷锋的8本日记,和雷锋的材料一起,派专人报送解放军总政治部,并转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正是通过雷锋日记,毛泽东主席知道了雷锋这样一位战士,知道了这位普通战士的点点滴滴,知道他做好事不留名、勤奋好学、艰苦朴素。”
同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的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各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杭州会议上,主要是讨论农村社教问题。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并没能引发毛泽东的诗兴,而周恩来向他推荐的雷锋日记却引出了他的一番感慨。11日,毛泽东在会上话锋一转谈到雷锋,他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可见领袖的感慨中还透露出几分赞许。在座的领导同志跟着毛泽东几十年,很少听到过他对哪个人作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一个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位士兵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
1965年10月10日,周恩来又一次题写了雷锋日记中相类似的一段名言:“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录雷锋同志选句周恩来”周恩来题词的内容與雷锋日记中的原文相比较,虽然个别字词有所改动,但仍然保留了雷锋日记的原义。
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相关题词,如众星捧月般地一次次推动着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所蕴藏的内涵很难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概括,更无法用“号召”和“推动”加以解释。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是中国先进性教育的典型。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提出了一些超越经济建设规律的目标和规划,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社会各领域中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缘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身的艰巨性、复杂性。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改变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传统美德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准则和精神标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提倡自力更生、勤俭建国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别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不避艰苦、不怕困难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既是对我国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也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对鼓舞人民斗志,激励群众奋斗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雷锋精神的出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一场道德教育运动。
在雷锋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周恩来是拨动历史脉搏的关键人物,在整个学雷锋活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概括、提炼、总结、阐释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准确、深刻、及时,没有陷入空泛化、形式化的窠臼,有助于推进学雷锋活动的深入。以1963年的《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为例,他们对雷锋精神意蕴的解读也多集中在阐释共产主义精神方面。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关于雷锋爱憎分明、无私奉献的文章所占比重最大,《解放日报》中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更多,这恰恰是周恩来有关题词中的主要精神内容。作为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雷锋活动的发起方式、组织推进、阶级立场、群众参与等,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反映着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
周恩来为雷锋写的题词,既是对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不久,发生了因周恩来为雷锋的题词而引发的“《文汇报》事件”。这年3月5日,新华社发表文章纪念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13周年,周恩来给雷锋题词的4句话也出现在了文章当中。但“四人帮”控制的《文汇报》在转发该文时,公然删掉了周恩来的题词,并且对周恩来进行含沙射影地攻击,这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不久,《文汇报》收到的各地抗议电话1000多个、函件400多封。
这年3月下旬开始,南京几所高校师生自发举行活动,深切悼念周恩来。几天后,北京也爆发了上百万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雷锋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爱戴与怀念,为日后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一年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雷锋生前所在连”的文章,题目为《周恩来的题词永放光芒》。文章明确指出:“‘四人帮可以利用他们窃取的权力,砍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光辉题词,但是他们绝对阻挡不了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和实践周总理的光辉题词,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坚定步伐。”文章作者表示,要坚决遵循周总理的光辉题词,更加自觉地学习雷锋,用实际行动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