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作业”

2019-03-20 00:29钱建兵
师道 2019年2期
关键词:做作业作业孩子

钱建兵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为了激发学生努力复习的热情,同时也为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我决定给予这些孩子一些奖励。可奖什么呢?什么才是孩子们心中最想要的?还是听听他们的心声吧。于是,我让他们写一写自己的小愿望。看着这些与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年纪的学生,复习阶段整日浸泡在题山题海中,于心不忍但也很无奈。只要不提一些太过分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就尽量满足他们的这些小心愿吧。原以为孩子们会写出种种不同的愿望,比如吃、喝、玩、乐等等,但意想不到的是,不知是事先“串通”好了还是不约而同,四十几个孩子的愿望竟如此惊人的一致:免作业!

当我看着孩子们这些相同的愿望时,心里五味杂陈,深感不安。大人们为了孩子的学业成功而精心设计的作业,在孩子那里却成了想极力摆脱的“痛苦”。当各不相同的孩子发出同一种声音时,是不是在无声地向大人们发出抗争?从学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作业的无奈及努力想摆脱的复杂心情,或许就是当下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一个真实写照。

恰好也是在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文件《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从学校、家庭、校外培训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规定,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严禁将校外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等。按照《通知》的规定,学生作业时间精确到了分钟,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并且,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等。

看到减负政策的升级,欣慰之余,也有隐隐的担忧。减负政策已经提了很多年,以往具体到落实的层面总是流于形式,最终不了了之,甚至出现越是减负,学生负担越重的怪现象。这次九部门联合整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问题,能否取得成效,还需看接下来的配套措施,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这里主要是站在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对中小学生的作业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其实早就知道,不少孩子在作业的重负下,已失去了童年的丰富与多彩,甚至失去了品味生活的本能,却总是出于种种原因而任由其发展下去。不得不说,造成当下这种现状,我们难辞其咎。

一方面,教师要承受应试与升学率的压力,而最终这些压力被转嫁到学生的身上。很多教师都认同这样一种经验,想快速提高分数,就得靠刷题训练,而且加大练习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几乎不需要付出多少心力。也正因如此,繁多的作业成为教师提高学生分数、转嫁压力的首选,也成为压垮学生学习欲求的重负。

教师并非不了解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并非没有同情之心,但他们也心知肚明,学生在一门功课上花的时间与任课教师的压力是正相关的。即使对学生有怜悯之心,想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甚至是休闲时间,但这些时间很可能就被其他老师支配掉了。况且还有大家熟知的“校内减负校外培训增负”,与其把“自己的时间”让给别人,还不如自己多布置一些作业。在如此精心算计之下,无论是否由衷,每一位老师的行动表现得如此一致,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抢占学生课余时间中来。

在应试的压力下,即使有些学校采用“无作业日”的形式,以期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某一天无作业,试想,作业去哪儿了?必定还是堆积在那里,导致其他时间的作业增多,最终还不是由孩子们亲自完成?更麻烦的是,由于“无作业日”无需做作业,没有及时巩固,孩子们在接下来一两天反而会因作业堆积而手忙脚乱。况且,无书面作业,老师、家长就能放下心让学生休闲吗?而学生分数考低了,老师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采取的第一措施是什么?大多还是把账记在作业上。于是作业量会变本加厉!类似设立“无作业日”这样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学生的作业负担不是减少了,反而是越减越多,越减越重。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喜欢利用作业来控制、管理学生。当学生表现不佳或违反纪律时,一些教师经常会采用抄课文或作业加量的方式作为惩罚。这就向学生传达了一种信息:做作业是痛苦的活儿,你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做作业的奴役与痛苦。反之,学生表现好,就奖赏免做作业。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着作业的控制功能,削弱了作业对于学习过程本身的积极作用。这背后隐藏的事实是:当前很多教师布置的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以简单重复为主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它们其实可有可无,不过是控制学生、维持班级秩序的一种手段。这必然导致学生对作业的一种错误认识,一步步增加孩子对作业的厌恶之情。如果说,教师把高强度的作业视为提高学生分数的一大利器是应试背景下的无奈之举,那么,通过作业来控制学生则完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无能的表现了。

所有的这些原因造成了当下的作业窘境:作业成为学生的死敌。这样的后果是,厌恶作业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会想出各种不写作业的理由。在外在的监督之下,他们虽能勉强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越来越差,做作业不动脑子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孩子反作业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其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即自由。对自由的渴望,这是人内心深处的天性使然。当前的作业,很大程度上已沦落为控制与自由之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结果常常是学生“就范”,以及对作业的恐惧。表面上是教师一方获胜,最终却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不信任,学生求知欲的逐步丧失,学习过程的割裂。这些,反映的恰恰是教育实质上的失败。而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学生对学习之意义的怀疑和不信任了。这样的教育,如何担当起培养下一代自我教育能力的重任?怎么能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作业本身并无错。就其本然意义而言,作业作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符合学习规律与心理规律的,甚至可以说有学习就必有作业。而教育的过程也是有苦亦有甜,需要通过一定的困难磨砺学生的毅力,强化孩子的心智。但无论如何,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是根本,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底线。难道学生天生怕写作业吗?我想也未见得。只要看一看一个刚入学一年级的孩子写作业时的认真态度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孩子天生有着学习的欲望,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家长、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这种由智力付出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感,是可以战胜做作业带来的困难的。

笔者认为,化解“作业窘境”的唯一方法,就是激起学生内在的需求,保护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乐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让作业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要让每个孩子从作业中得到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并且让这种满足感得到延续。这种满足感得到持续,就能使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作业?答案不言而喻:重复的、机械的。相比之下,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能让孩子得到智力上的成就感,往往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他们在这样的作业中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做作业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与内驱力。比如,语文作业采取班级史、循环日记的撰写等形式,由孩子们轮流记录班级事件,并在全班交流。孩子们作为班级的“史官”,首先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样的作业成为表现自我的内在需要,每一个孩子会珍惜。孩子写的班级史,被老师认可,得到群体的认同,在仪式感激勵下必定会全力以赴而不会有丝毫马虎。群体的期望提高了个体的表现欲与归属感,而个体又进一步提高了群体的期望值。这样在群体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一个群体中,对作业的态度是能够传染给其他个体的,这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在应试大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让作业回归其应然的意义和价值,真正达成减负的效果,必定是困难重重的。因而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教师。然而,在当前减负政策升级加码的背景下,教师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地步。而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完全也应该从个人出发做出改变。首先是改变自己的作业观。作业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布置的量均应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作业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一个判断,更不应成为区分学生优劣的标签。要走出这一步并不难,各学科都有不少名师已探索过作业创新的形式,他们的经验并非不可复制,关键还看教师自己是否心系教育,注重自身学习与专业发展。在作业的问题上,完全可以下一论断:一个用心于教育的教师,必定也会用心探索贴近儿童心灵、符合其成长规律与心理规律的作业形式,而那些将作业视为控制学生、转嫁自身应试压力的教师,则与教育的本义背道而驰,在根本上他们将学生当成工具而非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做作业作业孩子
不爱做作业的丁多
做作业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快来写作业
作业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