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全媒体视阈下思政课节目的传播策略
——以《思政热点面对面》为例

2019-03-20 17:49:41刘艺惠子
传媒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受众思政

徐 伟 刘艺惠子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00)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思政课的建设节奏明显加快,而当前思政课节目作为一种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形势,已经开始利用媒体融合下的新型传播手段,打造新型媒体矩阵,实现媒体、受众之间的共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全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思政课节目”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其次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全媒体视角下的传播学分析与研究,这是对思政课节目传播策略进行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政课现状

在当今大学教育中,思政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之一,而且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个人未来发展都有巨大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出勤率低、抬头率低以及点头率低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用功利性的标尺来衡量思政课,认为思政课与专业、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经研究发现思政课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比较单一;二是形式缺乏创新;三是包装不够精致,在当前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些教师仍然用原生态的方式去讲课使思政课缺少了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节目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思政课节目的概念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所谓思政课节目,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讨论问题的形式,通过视频讲解、老师解读和解答同学疑问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从书本中拽出来,融入现实中的一种节目方式。

(二)思政课节目的发展

2017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以浓厚的氛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湖南在全省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有点‘潮’”系列主题活动,并集中进行录制和播出“‘三新’”进校园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

2018年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知名理论专家、高校青年教师和全国大学生代表走进“阶梯教室”,通过精彩的对话内容和观众一起重温马克思走过的光辉历程,以此来感知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与真理的力量。

2019年3月19日全国首个电视思政课公开课在天津开讲,这是天津广播电视台《大家说理》栏目的一次创新,走进高校,结合思政教学,推出全国首个电视思政公开课,节目组联合天津多所高校,共同打造思政课联盟,各高校思政名师共同备课,用生动的方式感染学生,展现理论的力量与甜美,把笑声、掌声不断的思政课,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2019年3月27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创新成果,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北大推出《思政热点面对面》对话类思政课节目,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2019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建党98周年,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开放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易班网联动推出系列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周末开大课》。

三、全媒体视阈下《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的传播策略

(一)《思政热点面对面》栏目介绍

《思政热点面对面》是由北京大学首创的一档对话类电视思政课节目,第一季推出了18期,每天一期,每一周共推出六期。每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词,如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等热点问题展开。

该节目采取对话讨论方式,主要由教师讲解、视频讲解和学生提问三部分组成,重点解答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在全媒体条件下,思政课节目传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随着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者能够选择的传播媒介也大大扩展,思政课节目作为当前高校的改革创新形式,其内容的生产和潜力可以说是无限的,对于《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来说,它不仅仅限于在北京大学校内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它走出校门,走进其他高校。因此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介提升其传播效果,网络媒体对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的提升效果显著,每一次传播过程不再局限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互动,而是传播的内容在受众中间会不断发酵形成广泛讨论,从而在受众群体中间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

(三)《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的全媒体传播策略

在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节目作为一档新兴对话类电视思政课节目,它是实现当前思政课堂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环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才能推动思政课节目的长足发展。

(1) 题材接地气。在选题方面,该节目从探讨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入手,例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梦等,这些都是理论热点,而且都“自带流量”。这样一来节目不仅选题定位清晰,贴近民生,而且保证了节目很高的政治站位和稳固的思想支撑,同时使节目不失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

(2) 培养受众意识。在节目录制方面,节目组会面向北大的在校学生进行问题收集,让大家把自己心中困惑的问题写出来,然后再根据热度从中选择,从而确定节目内容。节目组之所以选择让北大学生担任主持人,是想从学生想听的问题而不是老师想说的问题出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证节目真正的问题导向。

(3) 创新内容形式。作为一档思政课节目,它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我讲你听的模式,采用学生与老师直接对话、不同院系学生与老师交流讨论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宣传片里所讲的“高颜值学院派男神的犀利解读,北大各院系本硕博学生全覆盖,萌新和大咖的正面交锋,港澳台学子倾情加盟”,同时起到了讲述厚重的思想、伟大的理论,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看的作用。

四、对全媒体视阈下思政课节目未来的传播策略建议

(一)加强人才融合

思政课节目要想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趋势与新媒体平台互动交流,在融合渠道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全媒体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优化全媒体传播环境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形态,其发展具有多重的可能性,其发展环境也需要多重的监管,提升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节目”的传播效果,优化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工作必不可少。

(三)提升全媒体受众接受力

在全媒体条件下,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这样的传播链条,即传播者经由某种传播媒介最终到达传播受众。信息传递至受众是该链条的最后一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五、结论

综上可知,全媒体的最大特征并不是并非基于某一平台,而是通过融合模式并采用多元化手段,跟受众进行接近。在新的传播态势下,如何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让学生主动去接受枯燥而又乏味的思政教育,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只有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同时找准定位,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媒介加以优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影响范围。

猜你喜欢
受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문학을 통한 과정사정(课程思政)교육 방안 연구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